1959年,山东青岛一女子在参观山东博物馆时,指着一件青铜器惊呼道:“这东西和我家的碗好像是一套的,连花纹都差不多!”工作人员转头看去,女子所指的青铜器是一件没有盖子的“簋”,乃是西周晚期的文物,价值连城!
1959年,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山东青岛的山东博物馆迎来了一位不平凡的访客。这位访客,一名普通的女子张秀琳,在参观过程中,发现了一个让她震惊的事实。她指着一件展品惊呼:“这东西和我家的碗好像是一套的,连花纹都差不多!”这件展品,是一件没有盖子的“簋”,一件西周晚期的珍贵青铜器,其价值在当时已是难以估量。
张秀琳的话让在场的工作人员大吃一惊。这怎么可能?一个普通家庭怎会拥有如此珍贵的古董?但张秀琳的诚挚眼神让人不得不信。于是,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一行人前往张秀琳的家中,以核实这一惊人的发现。
到达张秀琳家中,她从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翻出一个盖子。这个盖子看似平常,却散发着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工作人员接过盖子,仔细观察后,确认这确实是博物馆中那件“簋”的原配盖子。这一发现让所有人都震惊了。
在西周时期,一位名叫颂的官员,为表达对周王的忠诚与敬仰,特制了一件精美的青铜器——“簋”。这件“簋”不仅是当时工艺的杰出代表,更承载了对周王的深厚敬意。它的每一道花纹,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古代工匠的匠心独运和对皇室的无限忠诚。颂将这件“簋”献给了周王,自此,它成为了皇家珍宝之一,见证了西周的辉煌与繁荣。
随着时间的流逝,朝代更迭,这件“簋”也经历了无数次的转手,从皇室到贵族,再到文人雅士。直至清朝末年,它被一位学者名叫丁树桢的人收藏。丁树桢深知这件“簋”的价值,视如珍宝。然而,他也明白,真正的宝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财富,更在于能够传递给后世,让这份历史的见证得以延续。
在丁树桢的晚年,他面对着两个儿子,深感责任重大。他想,这件“簋”既然能够见证历史,那么也应该成为兄弟间情谊的见证。“这‘簋’可是一件宝贝,将来必有大用,但是此物可不能给你们兄弟俩。”丁树桢沉思良久,最终做出了决定:“不如这样吧,盖子给弟弟,簋身给哥哥,希望以后你们能像这枚‘簋’一样相扶相持。”
丁树桢的这番话,让两个儿子既感到困惑又感到温暖。他们没有想到,父亲会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寄托对他们的期望和希望。这不仅是对“簋”的分割,更是一种精神和情感的传递。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家道中落加之战乱频繁,这件“簋”最终又回到了民间。盖子和身体,这两部分分离了数百年,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张秀琳在山东博物馆前的一次偶然发现中重新连接。
这一发现,对张秀琳来说,既是意外也是荣幸。她从未想过,自己家中用来装米的盖子,竟是一件千年前的国宝。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这个盖子的真实身份得以确认,这让张秀琳和她的家人感到无比自豪。
在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下,张秀琳和她的丈夫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我说老公啊,不如咱们就把这个盖子捐给国家吧,这毕竟是国家的宝贝。”她的丈夫理解并支持这一决定:“你说得对,这件宝贝应该回到它应该在的地方。”
于是,他们带着这枚盖子来到了山东博物馆,将它郑重其事地捐献给了国家。这一行为,不仅是对历史的一份尊重,也是对文化传承的一种贡献。
山东博物馆为了表达对张秀琳夫妇的感激之情,特意为他们制作了一条锦旗,上面写着:“文物归国,功在千秋。”这条锦旗不仅是对张秀琳夫妇的表彰,也是对所有关心和支持文化遗产保护的人的一种鼓励。
“簋”盖与“簋”身的重聚,不仅令博物馆工作人员感到惊喜,也成为了当地一个美谈。这件事情传遍了四周,成为了一个关于文化传承和家族情感的温馨故事。在博物馆的一个角落里,这件“簋”安静地展示着,仿佛在诉说着它千年的流转和中国灿烂的文化。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温度。
(作者:作家杨文山)来源:李求醉
古月
归国?😂😂😂
武寒旭
我反对,怎么也得奖10万。
右边
那时代说老公?只会说他“大”啊!意思是孩子他爸!
一条鱼
只有锦旗没有500块奖金吗
有缘相逢
反对!国家不能无功而受!收了就是道德败坏!
用户13xxx89
应该重奖
jing925626
博物馆那么有钱,为何不花钱从别人手上买回来
用户17xxx24
好好学语文再来写作。
不懂就问接着学
500块也省了
水土不服
就一面锦旗?另加500块钱总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