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
这两天在深圳讲课,第一次和陌生摄影爱好者面对面交流,我想到一个有趣的问题。
大V在网上呼风唤雨习惯了,会以为谁都认识自己。因为社交网络会给人制造假象,几十万上百万粉丝簇拥下,好像介绍自己都成了一件没必要的事。其实你只要去线下溜达一下,就会发现,你谁呀?来介绍一下自己吧。这时候你不能说我是网红,因为在不认识你的人群中,网红是个泛指,无法焦距在个人身份识别上。这就像你去医院医生问你咋了,你说我有病一样可笑。
重要的是你有什么病。
我这种心猿意马的写法特别容易跑题,好,回到我想到的有趣问题上来:一个牛逼摄影师,在拍到被人类广泛认可的牛逼照片之前,他是不是个牛逼摄影师?
换个直接的说法:如果没能拍到被广泛认可的照片,寇德卡是不是就不是寇德卡了?(虽然他已经练就了所有成名需要的拍摄技术)
我为啥千里迢迢跑去深圳,并且完全不找自己的粉丝,就借助知识星球的组织能力来帮我找一群陌生且水平参差不齐的摄影爱好者来听我的课呢?
我只是想去掉一切光环,不介绍自己是谁,让听众只从我的课上内容来认识我,来接受我讲的内容。如果这样都能吸引他们,那说明课件方向是对的。
由于要讲课,我最近看图和研究伟大摄影师比较多。慢慢我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摄影师的天花板往往就是他的成名作,这张成名作出现得越早,摄影师当时的年龄越年轻,这个天花板越低。
比如荒木经惟,25岁以感伤之旅成名,之后的一生都不过是再重复感伤之旅罢了。但好在,感伤之旅足够牛逼。杉本博司晚得多,29岁日本国内首展,32岁海外首展,53岁才获得首个重要奖项。而他的创作巅峰时期恰恰就是25-55岁这三十年,这个缓慢的成名过程使得他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水平。
寇德卡很有意思,他的成名作是布拉格之春,但那其实是他拍的最一般的作品(从技巧上看)。好在他是个纯粹的摄影师,成名不是他的摄影目的,摄影就是他的生活方式,所以作品水平越来越高。只是他远离人类正常生活方式的习惯神秘化了他的拍摄内容,掩盖了他非常牛逼的摄影技巧,以至于大多数人没能看出他真正的好。寇德卡本质上是一个拒绝成名的摄影师,以此来不断推高自己的天花板。
在没有拍到被广泛认可的作品之前,不存在牛逼的摄影师。
一旦拍到被广泛认可的作品后,大部分摄影师在艺术之路上就已经死了。
牛逼摄影师必然能拍到牛逼的作品,那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但被广泛认可是另外一回事。晚成名晚享受世俗快乐(被群众当回事)但能享受更长时间的创作快乐(这是让摄影师变成牛逼摄影师的唯一动力)。
也有成名后越拍越差的,而且还不少。为啥呢?
因为摄影还受很多客观因素影响,不一定是拍得好。把客观因素抽离单看很多伟大作品,你会发现几乎没啥技巧,可是成名了他还得创作呀,短板就露出来了,合着他不会拍照呀。但群众不敢信,会认为只要是他拍的都好。
这课越延展越有意思了….
#五哥的不正经日记##有话当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