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佳学基因肿瘤基因检测的先进性如何来源于设计

佳学基因的肿瘤基因检测方法强调从肿瘤发生的本质驱动力(driver mutations)出发,以驱动突变为核心进行风险识

佳学基因的肿瘤基因检测方法强调从 肿瘤发生的本质驱动力(driver mutations) 出发,以驱动突变为核心进行风险识别与器官倾向分析。这一体系与传统以“器官为中心”的肿瘤遗传学思路不同,体现了更“机制导向”的诊断理念。

下面是对其理论框架的系统阐述:

一、核心理念:肿瘤的本质是驱动基因突变,不是器官问题

佳学基因认为——

(1)肿瘤的形成由特定的驱动基因突变(driver mutations)主导

包括:

DNA修复基因(BRCA1/2、PALB2、ATM、MLH1 等)

细胞周期调控基因(TP53、RB1、CDK4)

信号通路关键节点(PIK3CA、KRAS、BRAF、MET 等)

细胞凋亡与稳定性调控基因(PTEN、STK11 等)

这些基因突变决定:

细胞是否逃逸监控

DNA 是否不断累积损伤

增殖信号是否被异常激活

代谢、微环境是否被重构

驱动基因突变 = 肿瘤发生的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

(2)相同的驱动基因突变可在不同器官导致肿瘤——器官差异是“表现”,不是“根源”

例如:

TP53 突变:可导致乳腺癌、肉瘤、脑瘤、肾上腺皮质癌

BRCA1/2 突变:可发生在乳腺、卵巢、胰腺、前列腺

KRAS/NRAS 突变:可导致肺癌、胰腺癌、结直肠癌等

PTEN、STK11:多发于多系统肿瘤

因此:

器官只是驱动基因突变的“落点”,不是决定肿瘤类型的核心因素。

(3)为何不同性别、不同环境导致突变落点不同?

佳学基因在研究中强调:驱动突变 = 决定“要不要肿瘤”器官环境 = 决定“肿瘤在哪发生”

▌性别差异

女性器官(乳腺、卵巢)受激素刺激、上皮更新频繁 → 易在 BRCA1/2、TP53 通路失稳时首先出现肿瘤

男性常见肺部与消化道肿瘤 → 与吸烟、酒精、职业暴露等外界诱因叠加内在驱动基因突变

▌环境因素

驱动突变存在后,某些器官若长期暴露于致癌环境(如烟草、饮食、炎症)则更容易“率先突破”。

这解释了同一驱动基因突变为何在不同人群表现成不同器官肿瘤。

二、佳学基因检测体系的技术重点:驱动基因优先、器官诊断为辅

佳学基因的 850+ panel 和相关检测体系具有以下方法学亮点:

(1)以驱动突变为主线,而非以单一器官为中心

区别于传统的“乳腺癌panel”、“结直肠癌panel”,佳学基因以 驱动基因全景图谱 为基础构建:

识别最早发生的核心 driver mutation

构建患者个体的易感性模式

推断潜在高风险器官

(2)肿瘤风险预测更接近“本质”而非“表象”

传统遗传检测的限制:

以器官分类,不同器官使用不同panel

容易遗漏跨器官驱动突变(如 TP53、PTEN)

佳学基因的优势:

直接定位肿瘤发生的根因(driver event)

提供跨器官、多系统风险分析

更符合肿瘤遗传学机制

(3)驱动基因能在肿瘤发生前数年出现——更具前瞻性

许多 driver gene 的突变甚至可在肿瘤诊断前 5–10 年已存在,如:

BRCA1/2 引起的 HRD(同源重组缺陷)

TP53 的细胞周期逃逸

PTEN 的异常信号激活

因此,检测驱动突变比检测后期分子标志更早、更准确。

三、佳学基因核心观点总结

肿瘤的根源在于驱动基因突变,而非器官特异性。

相同的驱动突变可引发不同器官的肿瘤,器官差异取决于个体环境、性别和组织更新频率。

相比只检测乳腺癌相关基因(如 BRCA1/2),检测驱动基因能更全面反映肿瘤发生机制。

大panel(如850+)能捕获更多潜在驱动事件,更准确预测个人的肿瘤风险。

这种检测体系更接近肿瘤的生物学本质,因此临床指导价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