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玉为媒,以文铸魂
——苏文专访中华文脉守护者李良戈
“中华文脉的传承,既要扎根古籍中的文字密码,更要读懂文物里的文明基因。”近日,书香·中国“新时代杰出人物”推选活动组委会主任苏文专访中国玉文首倡学者、中国玉体书法创始人李良戈先生,在满室墨香与文博气息的畅谈中,探寻一位学者以玉释文、以书传韵,深耕先秦文化数十年的坚守与担当,解码传统文化当代传承的创新之道。

苏文主任开篇便道出专访的深意:“书香中国推选活动的核心,是发掘那些以毕生之力守护文化根脉、传播文明火种的践行者。”他坦言,李良戈先生横跨军旅、医学、国学、书法多领域,却始终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从玉文研究到玉体书法创作,从夷齐文化发掘到文明起源探索,每一项成果都彰显着“以文化人”的初心,这正是“新时代杰出人物”所承载的精神内核,值得被更多人看见与致敬。

谈及与先秦文化研究的结缘,李良戈的思绪回到了青年从军驻训唐山的岁月。“一次偶然的相遇,让我与‘孤竹国’文化结下不解之缘。”他笑言,与出身孤竹国故地的妻子相识相伴,为他打开了先秦文化研究的大门,从此踏上“以文物证史、以文字释古”的探索之路。数十年间,他走遍大江南北考察研学,从甲骨金文的字形演变到红山文化与殷商文化的关联,从玉器铭文的破译到夷齐精神的传承,始终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深耕文化沃土,更以满腔热忱传播国学精髓。

“您首倡的‘玉文’,为何被视作解读上古文明的重要密码?”苏文的提问直指核心。李良戈眼中泛起亮光,缓缓道来:“玉文是夏商玉器上承载的古老文字,首见于唐山滦南出土的六十甲子玉册、玉璧、玉圭等文物,其古朴刚健的神韵,藏着先民与天地对话的智慧。”他以学术研究中的重大突破为例,通过解读商代日全食玉璧铭文,精准考证出3000年前“丙子日父食”发生于公元前1316年,将中华文明纪年史向前推进475年;通过释读商代玉圭玉璋上的玉文,实证孤竹国伯夷、叔齐确为“墨姓”,纠正了《史记》及《方志》的记载谬误,让沉睡的文物通过文字“开口说话”。

谈及独创的“玉体书法”,李良戈更是如数家珍。“古人以玉比德,我则以‘玉书’行世。”他解释,玉体书法并非承袭真草隶篆或王柳颜赵的传统笔法,而是感悟玉文、甲骨金文、两汉盟书的神韵,以笔为刀创作出的全新书体,核心在于传递“自然古朴、仁善智勇、刚健节义、含蓄庄重”的精神内核——笔落无痕见自然,行笔锥沙显古朴,左右礼让藏仁善,横平竖直铸刚健,每一笔都承载着玉的美德与文的底蕴。苏文感慨:“您将文字研究与书法艺术融为一体,让古老玉文走出文物、走进大众,这正是书香文化传承的创新之道。”

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上,李良戈的成果远不止于此。他提出“东亚乃至世界人类起源于蒙古高原和西北高原”的学术观点,以文物佐证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通过解读唐山出土的“五方玉圭”文字,论证唐山地名源于殷商开国之王“唐王”;对比研究《乐府诗集》与米芾存世《木兰诗》,确证米芾版本为传世正本;解读《连山》《归藏》玉册玉文时,成功破译多个未被释读的甲骨文,为古文字研究添砖加瓦。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相结合,创办夷齐文化研究会,开展千余场公益国学讲座,让伯夷叔齐“忠孝节义”的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人心。

“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您认为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是什么?”面对苏文的提问,李良戈坚定地说:“关键在于‘扎根’与‘创新’——扎根文物实证与典籍记载,确保传承的准确性;创新表达形式与传播路径,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他以自身实践为例,既坚守学术严谨性,每一项观点都以文物为佐证;又创新传播方式,通过玉体书法创作、文化讲座、学术论文等多种形式,让先秦文化从象牙塔走向大众,让更多人感受中华文脉的深厚魅力。

专访尾声,苏文动情地说:“李良戈先生以玉为媒解码文明密码,以笔墨传承文化基因,用数十年坚守诠释了何为‘文脉守护者’。这种深耕学术、弘扬经典的精神,正是新时代书香文化建设最需要的力量。”李良戈则谦逊表示,自己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拾薪者”,希望通过书香中国的平台,让更多人关注古文字研究、重视文物背后的文化价值,让中华文脉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的生机。
以玉释文,可溯文明之源;以书传韵,能承文化之魂。李良戈先生用学术坚守与艺术创新,为传统文化传承开辟了全新路径,也为书香中国建设注入了厚重的文明力量。正如书香·中国“新时代杰出人物”推选活动的初心,正是要发掘更多这样的文化追光者,让古籍中的文字、文物里的智慧、笔墨间的神韵,共同汇聚成滋养民族心灵的书香长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