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江成了新动能
大宗物流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血脉系统,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效率和产业竞争力。2025年的大宗物流行业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节点——经济增长放缓之下,物流景气指数与货运量同步上涨且不断走高。
在这繁荣表象之下,一场由数字化技术驱动、绿色低碳理念引领、多式联运模式支撑的深刻变革正在重塑行业格局。
本文将系统剖析2025下半年大宗物流行业面临的三大变革趋势:数字化赋能的效率革命、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及多式联运体系的深度整合,并探讨这些变革如何共同推动大宗物流行业向更高效、更环保、更协同的未来迈进。
一、数字化赋能的效率革命数字化技术正在彻底重构大宗物流行业的运营模式与服务形态,成为推动行业效率跃升的核心引擎。
传统大宗物流长期受困于信息割裂、人工操作效率低下等痛点,而网络货运平台的出现为这些问题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以煤炭、金属矿石、钢铁等为代表的大宗商品运输量占我国货运总量的50%以上,仅煤炭公路运输市场规模就达7200亿元。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为数字化平台提供了规模化运营的基础,同时也放大了传统模式的效率损失。
网络货运平台通过整合分散运力与货源,构建车货匹配系统,显著降低了行业长期存在的返程空载率问题。在陕西煤炭外运中,平台调度已实现铁路与水路联运60%的分担率,直接减少公路空驶损耗1。这种运力整合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更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据测算,大宗物流费用占全国物流总额10%,平台通过规模化调度可降低企业15%-20%的运输成本,对能源、钢铁等重资产行业效益提升尤为关键。
全链路数字化是大宗物流转型升级的另一重要维度。电子运单、实时排队系统、自动称重等技术正在替代传统的人工记录称重、调度等低效环节。陕煤集团的实践表明,数字化平台可将运输错误率降低至0.5%以下,远优于人工操作水平。
在钢铁行业B2B电商领域,数字化变革同样成效显著——传统钢铁贸易的"线下议价+电话下单"模式平均交易周期为7天,物流成本占比15%-20%,库存周转天数超60天;而数字化交易平台可将交易周期压缩至24小时内,物流成本降低10%-15%,库存周转率提升40%。
智能物流调度系统的成熟应用进一步释放了数字化潜力。这些系统能够根据货物量、距离、时效要求推荐最优运输方案。物流全程可视化技术的普及大幅提升了客户体验与运营透明度。GPS+电子围栏技术实现了运输车辆的实时追踪,客户可查看"预计到货时间、当前位置、司机联系方式",使某平台的物流准时率从65%提升至90%。异常实时推送功能能在运输延迟、货物损坏等情况发生时自动通知相关方,将问题响应时间从24小时缩短至2小时,纠纷处理周期从7天缩短至2天。
二、绿色转型低碳运输方式的推广已成为大宗物流绿色转型的核心策略。
在国家"双碳"目标背景下,大宗物流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环保压力与转型机遇。国务院《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方案(2021—2025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重点区域新能源汽车运输大宗货物的比例力争达到80%;晋陕蒙煤炭主产区大型工矿企业中长距离运输(运距500公里以上)的煤炭和焦炭中,铁路运输比例力争达到90%。
这些强制性指标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清晰的政策导向。网络货运平台在推动"公转铁""公转水"政策落地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有效衔接铁路、港口与公路运输。快成物流在煤炭领域的实践表明,公铁联运无缝调度不仅契合国家要求2025年铁路货运占比提升至11%的目标,更带来了显著的环境效益。
新能源物流车辆的快速普及正在改变大宗物流的末端配送格局。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物流车无论是重卡还是轻卡都实现了高速倍增——新能源轻卡累计销售7.3万辆(含13.5吨以上轻卡车型),累计同比翻倍增长(100%),远跑赢轻卡大盘7.24%的增速;新能源重卡市场已连续4个月销量破万,2025年6月份同比大涨187%。这种爆发式增长主要得益于三方面因素:老旧营运货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的驱动、部分城市对新能源物流轻卡的路权开放政策,以及电池价格下降带来的投资压力减轻。
在雅下水电站建设的高原复杂环境中,电动无人机以其零碳排放特性成为生态友好型运输的代表——西藏政策对电费补贴30%,使单次运输成本较直升机降低80%。这些案例表明,新能源装备不仅能够满足环保要求,在经济可行性上也日趋成熟。
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下,大宗物流绿色转型的经济效益日益凸显。《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明确要求优化货物运输结构,控制粉尘污染与碳排放,而网络货运正是实现大宗物流绿色转型的核心载体1。钢铁行业的案例显示,通过优化运输模式,某平台的物流成本占比从18%降至14%,年节省成本可达数千万元。
大宗物流的绿色转型是一场涉及技术、模式、政策和观念的全面变革,其成功实施需要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努力。随着环保法规日趋严格、碳约束日益增强,绿色低碳已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那些能够将环保要求转化为竞争优势的企业,将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绿色转型不仅关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更是关乎长期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抉择。在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的双重推动下,大宗物流的绿色未来正逐渐从愿景变为现实。
三、多式联运与协同发展多式联运体系的战略价值在国家政策层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作为我国现代物流领域第一份国家级五年规划,明确提出要"完善大宗商品物流体系",优化粮食、能源、矿产等大宗商品物流服务,提升沿海、内河水运通道大宗商品物流能力,扩大铁路货运班列、"点对点"货运列车、大宗货物直达列车开行范围。这一顶层设计为大宗物流的多式联运发展指明了方向。
《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方案(2021—2025年)》进一步设定了具体目标:到2025年,全国铁路和水路货运量比2020年分别增长10%和12%左右,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5%以上。这些目标反映了国家对运输结构优化的坚定决心,也为行业参与者提供了清晰的发展指引。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多式联运发展的物质基础。方案要求"完善多式联运骨干通道",加快建设以"6轴7廊8通道"主骨架为重点的综合立体交通网,提升京沪、陆桥、沪昆、广昆等综合运输通道功能,加快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西江水运通道等建设。
在港口集疏运系统方面,方案明确要求加快推动铁路直通主要港口的规模化港区,各主要港口在编制港口规划或集疏运规划时,原则上要明确联通铁路,确定集疏运目标;在新建或改扩建集装箱、大宗干散货作业区时,原则上要同步建设进港铁路,配足到发线、装卸线,实现铁路深入码头堆场3。泰安港的实践印证了基础设施联通的价值——该港发挥京杭运河纵贯南北、瓦日铁路横跨东西的区位优势,依托山东能源集团的煤炭产能和物流网络,实现与晋陕蒙地区的能源连接,构建起高效畅通的物流大通道。
组织模式创新是多式联运高效运行的关键。方案提出要"丰富多式联运服务产品",加大35吨敞顶箱使用力度,探索建立以45英尺内陆标准箱为载体的内贸多式联运体系;在港口试点推进"船边直提"和"抵港直装"模式;创新"外集内配"等生产生活物资公铁联运模式。泰安港的"一箱制"模式实现了煤炭"铁路集装箱运抵—水运换装"全程不落地,破解"层层转包"痛点,物流成本降低30%。
舟山在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过程中,积极推动浙江国际油气交易中心与上期所加强期现合作,围绕绿色能源探索创新,发布了"浙江地区LNG槽车运费指数"等创新产品。这些创新实践极大地提升了多式联运的效率和可靠性。
市场主体培育与规则协调为多式联运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方案要求"培育多式联运市场主体",深入开展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到2025年示范工程企业运营线路基本覆盖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鼓励港口航运、铁路货运、航空寄递、货代企业及平台型企业等加快向多式联运经营人转型。
在规则协调方面,方案提出以铁路与海运衔接为重点,推动建立与多式联运相适应的规则协调和互认机制;深入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探索应用集装箱多式联运运单,推动各类单证电子化。中远海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船货匹配专利正是一种规则创新的体现——该专利通过"基于多目标约束筛选船舶与货物特征属性、识别长约船与市场船、构建船舶偏好列表与货物偏好列表等步骤",实现更高效的船货匹配方案。
区域协同与重点突破策略加速了多式联运的落地实施。方案专门设置"促进重点区域运输结构调整"章节,要求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晋陕蒙煤炭主产区运输绿色低碳转型,加快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铁水联运、江海联运发展。
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晋陕蒙煤炭主产区,方案要求加快区域内疏港铁路、铁路专用线和封闭式皮带廊道建设,提高沿海港口大宗货物绿色集疏运比例;推动浩吉、大秦、唐包、瓦日、朔黄等铁路按最大运输能力保障需求。
在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方案提出加快建设小洋山北侧等水水中转码头,推动配套码头、锚地等设施升级改造,大幅降低公路集疏港比例。舟山的经验表明,区域聚焦策略能够产生显著成效——作为全国首个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舟山在油气全产业链改革中取得突破,保税燃料油加注量跃居全球前列,原油非国营贸易试点催生千亿级交易市场。
多式联运的发展正在重塑大宗物流的格局,从单一运输方式向综合物流解决方案转变,从割裂运作向协同整合演进。这一变革不仅提高了物流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更有力支撑了国家运输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发展目标的实现。
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组织模式的持续创新和市场主体的日益成熟,多式联运将成为大宗物流的主流模式,为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作出重要贡献。在这一进程中,那些能够打破传统思维束缚、主动拥抱变革的企业,将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机遇。
四、结语站在2025年的历史节点回望,大宗物流行业正在经历一场从量变到质变的深刻转型。这场变革不是单一技术或模式的应用,而是数字化赋能、绿色转型和多式联运协同发展的系统革命。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25年预计全年货运量将达到565亿吨,日均货运量约为1.5亿吨,同比增长3.5%——在这一庞大基数上实现的增长,其背后是行业效率的全面提升和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
大宗物流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货物位移,而是融合了信息技术、环保理念和协同思维的综合服务体系,成为支撑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2025年下半年,数字化赋能的深度与广度将继续扩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将把行业效率推向新高度。未来的大宗物流系统将具备更强的预测能力和自适应能力,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