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石达开为何抛弃洪秀全?天京隐情曝光,全因两个草包王爷

1864年7月,天京紫金山的炮火震碎了太平天国的残梦。洪秀全在粮尽援绝的宫殿里咽下最后一口气,临终前仍反复摩挲着当年石达

1864年7月,天京紫金山的炮火震碎了太平天国的残梦。洪秀全在粮尽援绝的宫殿里咽下最后一口气,临终前仍反复摩挲着当年石达开赠送的龙泉剑。那是金田起义时,19岁的石达开率数千乡勇投奔他时的信物。

这位天国天王到死都想不通:为何在杨秀清、韦昌辉死后,仅剩的"翼王"会带着十万精锐远走西南,放任他独自面对清军的围城?这场被曾国藩称为"天国自毁长城"的分裂,真的只是因为他的猜忌吗?

曾是"羽翼天朝"的生死兄弟

1847年的广西桂平,31岁的洪秀全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年轻人。彼时洪秀全因科举失利,正借"拜上帝教"积蓄力量,而16岁的石达开已在龙山地区颇有威望。这位"自幼耕种为业"的客家人,虽家境稍裕却看不惯清廷压榨,短短几年就聚拢了数千抗清义士。

当洪秀全亲自登门邀约时,石达开当即毁家纾难,带着全部家产和乡勇加入起义队伍,这份决绝让洪秀全直呼"天赐我羽翼"。

金田起义后,石达开的军事天赋彻底爆发。永安突围战中,他率部死守东线,顶住清军主力进攻,掩护洪秀全等核心骨干脱险;长沙城外,他佯装败退诱敌深入,一举歼灭清军向荣部三千精锐,创下"一战成名"的战绩。

进军南京途中,他连克九江、安庆,所到之处军纪严明,百姓争相归附,被民间称为"石敢当"。李秀成在自述中曾评价:"翼王文武备足,谋略甚深,清军闻之丧胆"。

1853年定都天京后,石达开被封为"翼王五千岁",寓意"羽翼天朝"。此时的他与洪秀全仍维系着蜜月关系:洪秀全深居宫中制定礼制,石达开则主理西征军务,短短两年内攻克安徽、江西、湖北三省数十城,为天国开辟了重要的粮饷基地。

曾国藩在奏折中哀叹:"石逆之能,远超杨秀清、韦昌辉,实为我军心腹大患"。谁也未曾料到,这份看似牢不可破的兄弟情,会在三年后因一场血案彻底崩塌。

天京事变

1856年的天京,已弥漫着权力斗争的血腥味。杨秀清凭借"天父下凡"的特权日益跋扈,不仅逼洪秀全封其为"万岁",还多次借故杖责洪秀全以及其他王爵。洪秀全暗中密召韦昌辉、石达开回京"清君侧",却没想到这道密诏会点燃内讧的导火索。

9月1日深夜,韦昌辉率三千精兵突袭东王府,杨秀清及其眷属、部属两万余人惨遭屠戮,天京街头血流成河。石达开当面斥责韦昌辉"滥杀无辜,必招天怒"。

此时的韦昌辉已杀红了眼,竟暗中下令追杀石达开,情急之下,石达开连夜缒城出逃,而他留在天京的妻儿老小及幕僚数百人,尽数被韦昌辉杀害。

这场浩劫让石达开彻底心寒,但他仍以天国大局为重。逃到安庆后,他并未自立门户,而是调集大军逼洪秀全处置韦昌辉,并上书直言:"韦逆屠戮忠良,天地不容,若天王不决断,我将亲率三军入京靖难"。

11月初,洪秀全迫于压力处死韦昌辉及其心腹两百余人,将首级送往石达开军营,并派使者携带"义王金牌"请他回京辅政。

此时的太平天国,首义诸王仅存洪秀全与石达开二人,合朝文武"共举翼王提理政务,众人欢悦"。石达开回京后革除弊政,安抚军民,短短数月就稳定了动荡的局势,江西、安徽的清军也被他打得节节败退。可就在天国复兴有望之际,洪秀全的猜忌之心却悄然滋生。

洪氏兄弟掌权

经历杨秀清逼宫、韦昌辉叛乱后,洪秀全对异姓王彻底失去信任。他表面上封石达开为"圣神电通军主将",实则暗中布防:将长兄洪仁发封为安王,次兄洪仁达封为福王,让这两个"无才情、无算计"的草包掌握朝政实权,专门掣肘石达开。

据《太平天国文书汇编》记载,洪氏兄弟掌权后,不仅驳回石达开的军事部署,还克扣西征军粮饷,甚至在朝堂上公开辱骂石达开"意图谋反"。

有一次,石达开提议增兵九江抵御湘军,洪仁发竟拍案怒斥:"你手握重兵,想借军权逼宫吗?"这种无端指责让石达开彻底陷入尴尬,他若抗命便是不忠,若顺从则危及天国安危。

更让石达开绝望的是洪秀全的暗中监视,史料记载,洪秀全在翼王府附近安插了数十名密探,石达开的一举一动都要上报天王。一次,石达开与部将傅忠信商议军务至深夜,次日洪仁达就带人闯入翼王府搜查,声称"捉拿通清奸细"。

这种赤裸裸的不信任,让石达开想起了韦昌辉屠杀东王府的惨状,他深知自己随时可能步杨秀清的后尘。

1857年5月,石达开在无为州发布《沥剖血诚谕》,字字泣血:"去岁遭祸乱,狼狈赶回京;自谓此愚忠,定蒙圣君明。乃事有不然,诏旨降频仍;重重生疑忌,一笔难尽陈"。

这篇告示既是对洪秀全的控诉,也是对军民的告别。数日后,他率直属精锐5万余人离开安庆,沿途江西、安徽的太平军将士纷纷归附,最终形成十万之众的远征大军。不过据清军粮台档案考证,其中战斗人员仅5-8万,其余多为随军家属。

石达开的"远征"与洪秀全的挽留

很多人将石达开的出走视为"分裂天国",但史料却呈现出更复杂的真相。出走后的石达开始终高举太平天国旗帜,官爵体系仍沿用天国礼制,甚至在进军浙江前专门上书洪秀全请求批准,直到1858年进入福建后才因战乱失去联络。

曾国藩的幕僚张德坚在《贼情汇纂》中也承认:"石逆虽远走,然所到之处仍称天国年号,未敢自立为王"。

洪秀全在石达开离去后很快陷入困境,失去精锐的天京防线岌岌可危,句容、溧水相继失守,江南大营再次合围天京。情急之下,洪秀全不得不废掉洪仁发、洪仁达的王爵,派人送去"义王金牌"和军民联名的"求情表",恳请石达开回京。

但此时的石达开已骑虎难下,他若回去,洪氏兄弟必然报复,且自己多次请战遭拒,如今战局糜烂,回去难免沦为替罪羊。

他本想夺取巴蜀作为根据地,再回援天京,却因孤军奋战、缺乏后援屡遭重创。1863年5月,他在大渡河畔陷入绝境,为保全残部性命,主动向清军"请降",最终被凌迟处死。

临刑前,他始终未骂洪秀全一句,只是长叹"天国大业,毁于猜忌"。而此时的天京,洪秀全仍在宫殿里猜忌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直到城破前一刻,还在念叨"翼王若在,何至于此"。

结语

石达开的出走,本质上是太平天国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必然结果。洪秀全从一个科场失意者成为天王后,迅速沉迷于权力享乐,定都天京后11年未出皇宫一步,早已失去早年的革命锐气。他将天国视为"洪家天下",重用无能的兄弟而非有才干的异姓,这种"家天下"思想与石达开"公心辅政"的理念形成尖锐对立。

而石达开虽有雄才大略,却缺乏彻底决裂的勇气。他既不愿像杨秀清那样逼宫,也不愿像韦昌辉那样叛乱,最终只能选择"远征"这种消极逃避的方式。李秀成在自述中直言:"翼王若肯回京,虽洪氏兄弟掣肘,然合朝拥护,或能挽回局势;若肯自立为王,亦能聚天下义士,奈何徘徊两端,终致悲剧"。

这场分裂最终耗尽了太平天国的元气,石达开带走的不仅是十万精锐,更是天国军民的希望。苏州一带流传的"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民谣,正是当时信仰崩塌的真实写照。

1864年天京陷落时,曾国藩看着宫殿里洪秀全遗留的龙泉剑,感慨道:"洪石二人,始为兄弟,终为仇敌,天国之亡,亡于内耗也"。

参考文献

1. 李秀成:《李秀成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论洪石矛盾与石达开的出走》,《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2期。

3. 茅家琦、方之光:《太平天国兴亡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石达开:《沥剖血诚谕》,《太平天国史料汇编》第二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5. 张德坚:《贼情汇纂》,《太平天国》第三册,神州国光社195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