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法国在巴以问题上为何态度强硬?

法国在巴以问题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强硬态度,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源于国际道义和国内政治的压力,也基于地缘战略和经济

法国在巴以问题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强硬态度,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源于国际道义和国内政治的压力,也基于地缘战略和经济利益的考量,更反映了西方世界对以色列政策的普遍不满和对巴以问题的新认知。

2025年7月24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爱丽舍宫花园面对三十多家国际媒体正式宣布,法国将于9月下旬召开的第80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一声明立即引发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特别是以色列政府的激烈反对。马克龙选择在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访法次日作出这一宣布,被广泛解读为精心设计的政治信号。随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相继表示计划或准备承认巴勒斯坦国,形成了一场外交上的“承认潮”。

法国这一强硬姿态的直接导火索是加沙地带日益恶化的人道主义危机。根据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报告,2025年8月,加沙地带流离失所人数已突破210万,创下历史新高。联合国粮农组织、儿童基金会、世界粮食计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联合报告指出,加沙地带已正式进入饥荒状态,未来几周饥荒将从北部的加沙城蔓延至中部的代尔拜拉赫和南部的汗尤尼斯。在人口逾200万的加沙地带,超过50万人面临饥荒危机。

加沙地带卫生部门报告称,由于以色列的袭击和封锁,当地血液采集和输血必需物资已严重不足,伤病员输血服务面临完全停止的威胁。8月份加沙地带因饥荒死亡人数达到185人,而自2023年10月的加沙战争开始以来,累计已有超过360人因饥饿死亡。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特蕾莎•里贝拉甚至表示,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行动构成种族灭绝,这是欧盟迄今为止对以色列发出的最强烈谴责。

面对如此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法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欧洲领袖国家,感到有必要采取实际行动。马克龙在与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的电话会谈中强调,任何形式的军事行动、领土吞并或人口转移都无法阻止“两国方案”的推进。他明确表示:“法国承认巴勒斯坦国不是对以色列的惩罚,而是对和平的必要投资”。法国计划在9月22日纽约国际会议前夕与沙特共同主持一场聚焦“两国方案”落实的国际会议,进一步表明其推动解决巴以问题的决心。

以色列政府对法国的决定反应异常激烈。9月4日,以色列外交部长伊斯雷尔·萨尔与法国外长斯特凡·巴罗进行了长达45分钟的电话会谈。萨尔以异常强硬的措辞要求法国政府立即中止其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计划,警告这一决定将“严重破坏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的安全缓冲区”,并可能“为哈马斯等激进组织提供国际合法性”。

萨尔甚至明确将外交访问与政治立场挂钩,声称如果法国坚持承认巴勒斯坦国,马克龙就“没有可能”访问以色列。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也通过非正式渠道向马克龙传达类似信息:在法国正式撤回承认决定前,以色列政府大门将“保持关闭状态”。以色列副外长哈斯克尔更是威胁要关闭法国驻耶路撒冷总领馆,甚至没收法国在以色列的财产。

面对以色列的威胁,法国表现出坚定立场。爱丽舍宫发言人表示“法国不会接受任何国家对其外交决策权的限制”,并强调马克龙的访问行程“从来不是政治交易的筹码”。马克龙本人在致内塔尼亚胡的亲笔信中明确表示:“占领加沙地带、强迫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永远不会给以色列带来胜利”。这封措辞严厉的三页长信刊登在法国《世界报》上,显示了法国领导人的决心和勇气。

法国在巴以问题上的强硬态度也反映了欧洲对以色列政策的范式转变。过去欧盟各国通常将巴勒斯坦问题作为对美政策的附属品,如今则展现出独立的地缘政治考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德国此前一直扮演着制衡法国激进主张的角色,但近期柏林方面的沉默被解读为默许态度。欧盟内部民调显示,52%的法国受访者认为中东和平有助于缓解欧洲难民压力。随着欧洲内部对“两国方案”的支持声浪高涨,法国政府希望借助推动巴以和平进程,进一步提升其在欧盟事务中的领导地位。

我法两国在巴以问题上的共识也为法国提供了国际支持。双方都强调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国际法的重要性,支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并致力于维护国际贸易规则和世界经济秩序。我们始终将欧洲视为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支持欧盟增强战略自主性,这一立场为中法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联合国安理会,2025年上半年我法就巴以冲突议题的共同投票比例高达93%,远高于其他大国。这种战略合作为法国推动“两国方案”提供了更多外交资源和国际合法性。

法国推动“两国方案”也有其地缘战略和经济利益的考量。2025年上半年,法国从中东进口石油占比高达38%,能源安全成为巴黎决策的核心考量。通过积极推动巴以和平,法国有望增强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保障自身的能源供应和经济合作。法国提出的“地中海经济带”倡议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形成互补,为地区经济合作提供新机遇。

“两国方案”的核心内容是依据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前的边界线,建立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巴勒斯坦国,与以色列和平共处。目前,联合国193个会员国中已有超过三分之二承认巴勒斯坦国,但美国及其部分西方盟友的持续抵制,使得巴勒斯坦国的国际地位问题长期悬而未决。1988年11月15日,巴解组织在阿尔及尔发表《独立宣言》,正式宣布成立巴勒斯坦国。1994年5月,作为过渡性自治机构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成立。2013年1月,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签署总统令,将官方文件中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统一更名为“巴勒斯坦国”,但国际社会仍存在使用旧称的情况。一个真正拥有完全主权的巴勒斯坦国尚未实现,这也正是国际社会需要持续推动“两国方案”落实的根本原因。

法国正积极协调国际社会行动,推动“两国方案”的具体落实。马克龙提出战后安排构想:确保哈马斯解除武装并不再参与加沙治理,推动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改革与强化,全面重建加沙地带。这些主张与我们的立场高度契合。我们一贯主张通过和平对话解决巴以冲突,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建立独立国家的合法权利,反对一切针对平民的暴力行为。

随着联合国大会开幕进入倒计时,国际社会正密切关注几个关键节点:法国是否按计划在联大首周提交承认文件?以色列会否启动对欧盟的外交反制?以及美国在这个问题上最终将如何站队? 这场外交风暴的走向,很可能重塑中东地缘政治格局。尽管包括“承认潮”在内的国际舆论可能难以立即改变以色列的政策,但确实对以色列和美国构成了日益增大的外交压力。随着纽约联合国大会临近,预计将有更多国家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巴勒斯坦外交部长法尔辛指出:“承认巴勒斯坦国是推进'两国方案'的关键步骤。”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警告称,“当前距离实现'两国方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遥远”。但我法等国的共同努力正在为这一目标注入新的动力。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两国正积极履行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法国在巴以问题上的强硬态度,既是对国际道义的坚守,也是对欧洲利益和全球战略平衡的考量,体现了法国在国际事务中寻求独立自主和领导地位的外交传统。这场外交风波不仅关系到巴以和平进程,也将深刻影响未来国际格局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