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之间最大的界限就是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看起来很简单,但你要突破这层窗户纸,难度比你想象还大。(傅盛)
人们有两套思维系统:一套慢,以有深度、思索、数据为导向。一套快,依靠本能和直觉做判断。那么,聪明人和普通的区别在哪里呢?
一、我们多数时候会依赖后者,即使通常我们觉得自己是理性的,这使得我们在做决策时往往得不到最优解。
1.尤其是思考、决策优柔寡断的人,为了摆脱决策选择的痛苦,经常轻率快速地抉择。
我们的大脑总是喜欢快速地概括一个现象,而不是一层层地拨开笋子,吃到最嫩的笋肉——人们本能地逃避复杂的思考。
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缺乏深刻准确的把握,往往就是因为深挖需要很大的知识、能力储备,以及打破自己惯性思维模式的勇气与技巧。若是我们止步于此,那我们也许就错过了真相,错过了做出正确决断的可能。
2. 知识在应对确定性问题时有效,而在应对不确定性问题的时候就不够了。
回答问题反应速度很快,甚至有时候提前抢答时,要考虑自己是不是过于着急,而陷入了表层思考的陷阱中,忽视了更深层次的本质问题。
人们大都不希望认知不一致,当出现不一致,会本能地想借口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只要头脑出现成型的想法,人们就倾向于为这个观点辩护,而且越争辩越认同。只有在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才有可能去质疑自己的这个观点。
3.直觉不是简单的猜想,是在数据、训练和思考基础上建立的先验知识模型,当时间紧迫或者效费比过低或者样本过小时,这个模型更有效;反之,应该投入精力,才能有更精确的结果。习惯思维常让自己陷入错误的认知模式,换个角度多想想,事缓则圆。
4.在思考问题时的本性就是如此,那么如何去改善?慢思考往往比快思考更能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所以,需要通过刻意练习,设计思维,强迫我们不要服从本能,不要想到就做,而是创意择优,全局性地思考。

二、体系化思维的好处是全局观,缺点是效率低,但此时的“慢”就是“快”。
1.中西医的诊疗,最能够体现出体系思维与深井式思维的差异。
中医看的是整体,看个病能从人的整体去诊断。西医看病首先要先让病人自行选择个科室,选择内科的就看不了外科的病,有些复杂的病得让病人一个科室一个科室跑。看着是专业分工提高了诊断效率,但对病人来讲整体效率明显下降。
2.想要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仅知道刚刚好的信息,最后的结果可能是连这部分信息都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对信息分析提取关键内容,将这部分关键信息准确分享、及时分享,才能使信息保值,并获得信息的价值贡献——错过最佳分享时机,信息价值将急剧下降。
我们都是想着如何更好地控制信息的扩散,而不是想着如何更好地扩散信息——我们遮住了合作伙伴的眼睛,却又要求他们说出他们的心情。为了安全合规,增加了信息保护和权限控制,但也应该同时用其他方式让其他同事尽可能快速、更多地获取到足够开发、服务用户的信息,提升组织效率。
作为管理者要做的工作就是把这些断点连接起来,让信息尽可能的共享同步。牺牲部分效率带来信息共享,不仅是信息传播了,大家做事情的方法和逻辑思维也被公开了。
三、相对于试图找到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来说,通过寻找一些能够符合逻辑的方法去验证它的有效性,可能更为合理。
所以,工作方法论是:全面地思考,快速地测试,有效地迭代。我们要学会从外向内进行审视,发现并满足客户的需求,而不仅仅是销售公司制造的产品。这种决策思维是为了促进有意义的行动,而减少意义不大的思考。
有一个想法,应当去做测试得到反馈,而不是一开始就把细节安排得满满当当,或许到那个时候机会错过了不说,自己也会被细节纠缠住,而放弃了这个想法。
最重要的不是我们做事情的过程,而是我们做的这件事情本身,所以我们首先应该确认的是我们做的事情的本身是否有价值。如果事情是对的,哪怕眼前看着有多少不对,都会受到市场追捧。
当你不清楚对应方案会不会生效时,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做,通过结果来验证。如果服务模式/功能真的切中了用户需求,体验/UI真的不是太重要的事情,用户只会因为你解决了他的问题而留下来。
想象很重要,但是检验更重要,否则永远不会知道实际和想象的差距,永远不会知道它是否能够付诸行动。必然性中蕴含着偶然性,所以要想有偶然性,就要先有必然性。
我们的决策可能是随机漫步,但是反馈测试能够很快进行剪枝。

四、与人打交道,慢即是快,快即是慢。
真正的人际关系要求我们放慢速度,哪怕周围的一切都要求我们走得更快些。但就像烤面包片(或者没烤成功的),为了成为一名有效的领导者,我们需要花时间去把它做好。
效率思维会削弱了对你更有益的有效思维方式。不存在 “有效率地”建立人际关系这样的事。信任、尊重和融洽需要时间和投入。要刻意地慢下来,并以他人喜欢的方式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
持续结交“可用的人”;将自家公司的进展,持续不断的报告给可能感兴趣的人。对于那些在无法与生产率或价值相提并论的人或情况应给予时间——交流的重点是收集信息,同时还是巩固关系,致力于让自己二者兼得。
人生是条长远之路,评价也需拉长维度。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参考:
管理中说领导不要事必躬亲,但是下属能力确实不行该怎么办呢?
为什么职场管理一严,团队成员就会辞职?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管理能力?
男人多大年纪就不适合创业了?
什么样的人不适合做管理者?
公司要求每周末提交工作总结,每周一要开例会,是否有利于团队发展?
一位优秀管理者每天应该做什么事?
优秀核心员工要离职,除了给他涨工资,还有什么方法留下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