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顿巴斯地区,波克罗夫斯克(俄方称“红军城”)的郊外,无人机传回的画面中,身着平民服装的俄罗斯士兵正穿行于焦土与废墟之间。
这座曾经平静的城镇,如今已成为俄乌战事的最新焦点。

有消息称,俄罗斯总统普京已亲自下令,要求俄军必须在11月中旬前不惜代价攻占波克罗夫斯克。
这一讯息迅速在网络上传播,被亲俄网民视作战局迎来转折的信号。
然而,真实的战场态势,远非表面所见那般简单。
一、红军城:从后勤枢纽到消耗战的象征波克罗夫斯克位于顿涅茨克州,战前人口约6.1万,是乌克兰重要的煤炭工业中心与交通枢纽。
多条铁路与公路在此交汇,使其一度成为乌军东部战线的后勤枢纽。

今年7月底,俄军“中部”集群开始向该方向集中进攻。
10月7日,普京公开表示,“当前战略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俄罗斯手中”,并宣称俄军今年已夺取近5000平方公里土地及212个定居点。
俄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也随后宣布,俄军在“夏季攻势”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10月26日,格拉西莫夫向普京汇报时再次抛出惊人消息,称俄军在波克罗夫斯克方向“合围了5500名乌克兰士兵,封锁了31个乌军营级单位”。
然而,这一说法很快遭到多家俄罗斯军事博客的公开质疑,有博主直言不讳地指出,格拉西莫夫在“撒谎”。
乌军指挥层对外回应称,战局仍在可控范围。
乌克兰“霍爾季察”作战集团发言人特列古博夫强调,波克罗夫斯克“并未被包围”,俄军达成合围目标“仍有较大距离”。第三方智库公布的战场态势信息也显示,俄军的进展仍停留在局部推进,并未实现战略突破。
10月29日,多方情报交叉验证后基本确认:格拉西莫夫大将汇报的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

据乌克兰国家通讯社报道,泽连斯基指出,目前渗透进市区的俄军约为200人。
乌军正利用无人机实施持续监控与精准清除,同时投入特种部队展开逐屋清剿,应对俄军的小股渗透战术。
10月28日,泽连斯基披露,今年以来乌军在东部战线共俘获2200名俄罗斯军人。同日,乌东部集团发言人沙波瓦尔上尉承认,波克罗夫斯克的巷战形势严峻,但乌军已获得增援,战局正趋于稳定。
不过分析普遍认为,俄军在郊区部署的兵力约为乌军的八倍。
在持续高压之下,该城仍面临失守风险。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红军城今天的战略价值究竟如何?
尽管该城曾是后勤命脉,但在俄军持续20个月的猛攻中,乌军自2023年底起已逐步将后勤枢纽功能向外迁移,转而构建起更为隐蔽和分散的补给体系。
军事专家指出,即便波克罗夫斯克失守,对乌军整体后勤的影响也将有限,难以牵动其他战线。
不过,路透社援引分析警告,若俄军占领该城,仍可能打开向顿巴斯纵深推进的通道。
四、无人机改写战场规则在红军城的焦土之上,战争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一位乌克兰前线军官指出:“俄军身穿平民服装作战,已违背战争的基本规则。”
与此同时,无人机的大规模运用正在重塑战场逻辑。
乌军依托无人机实施侦察、物资补给与小规模精确打击,使得传统合围战术的效能大幅降低。炮火封锁与后勤切断难以迅速瓦解抵抗力量,战场呈现出“碎片化”与“高消耗”并存的复杂特征。

10月7日,普京公开宣扬俄军夺取了近5000平方公里土地;
10月26日,格拉西莫夫又抛出“合围5500名乌军”的战报——这些说法不仅受到乌方反驳,也遭到俄罗斯国内军事博主的质疑。
舆论分析认为,普京发动此类信息战的目的之一,是为其赴美特使争取更多话语权,回应特朗普政府外交上的冷遇。
结语在波克罗夫斯克的巷战中,乌军的无人机正与俄罗斯士兵展开周旋。
俄军左一波、右一波的步兵单位被持续消耗于这座城市。
分析指出,此类高伤亡作战不仅消耗了俄罗斯的兵源,也在不断削弱其适龄男性人口基础。
为夺取一座战略价值已大打折扣的城市,俄方正付出远超军事意义的代价。
而乌军,则在无人机与分散化后勤的支持下,展现出即便失去红军城,仍能继续作战的底气。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