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留给内容创作者的空间已经不多了

我在互联网上写作,每天会看看热点,刷刷视频。最近频繁看,发现枯燥无味,重复的内容太多,翻来覆去,毫无新意。不知道是我陷入

我在互联网上写作,每天会看看热点,刷刷视频。最近频繁看,发现枯燥无味,重复的内容太多,翻来覆去,毫无新意。

不知道是我陷入了信息茧房,还是最近一系列网络清朗运动,导致平台对许多内容进行限制。百花齐放的创作正在枯竭,留给内容创作者的空间所剩无几。作为一直在网上创作的人,看内容和多数人不同,最重要的还是观点好不好。互联网刚兴起,从论坛、博客,再到微博,百家齐放,那应该是创作最旺盛的一段时期。再后来,微信公众号出来,很快聚拢用文字表达的人群。我早些年关注过很多微信公众号,偶尔会去翻翻,觉得特别有意思。现在也会翻翻,不是看内容,而是取关那些多年没有更新,或者被封禁的账号。以前觉得,独立表达,内容深刻的文章,会有很多人喜欢,后来发现,那些些讨用户喜欢的文章才最受欢迎,如果观点稍有不同,很多人会反手一个举报,导致内容限流。或许,容许不同的声音,才能有更多人愿意创作。看最近的新闻,网信办在全国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行动。在许多人看来,这只是条新闻,在我看来,它却是一个信号。新闻不能只看文字表面,要结合最近所发生的事解读。网信办会开展整治行动,还是许多平台被约谈,至于为什么会约谈,这需要自己去推测,比如有平台一个劲儿给用户推明星家长里短,鸡零狗碎的事,惹得用户烦恼不已。一些言语对立的账号遭到封禁,将人群划分为「苹果人和安卓人」,更有人喊出「打日本我捐一个亿」的口号,我不知道这些人对战争有什么误解,一个亿估计连一颗东方导弹也造不出来。再看这些封禁,禁止关注的账号,他们都符合整治行动的四点范围:

挑动群体极端对立情绪

宣扬恐慌焦虑情绪

挑起网络暴力戾气

过度渲染消极悲观情绪

很多创作者为了流量,不惜做出许多出格的事儿。人接受信息的能力有限,很多人没有思辨能力,容易跟着别人走,对一些荒谬的言行产生认同感,这非常危险。单一思考问题,常常会让人陷入二极管思维,凡事只有两面,没有中见面,自然而然,会产生许多极端思想。我喜欢曾经的互联网,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创作者是本着分享,让这个世界更美好的愿望进行创作。没有人会觉得只要有流量就是钱,也不会有人将关注的用户称为:粉丝。人和人是同等的,有时候从称呼上可以表现出来。我在网上写作,对很多事特别敏感,知道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哪些是安全范围内进行的创作,哪些又会越界。这就像如今的脱口秀演员,他们在舞台上的话题局限于:性别、家庭、职场、贫富等,听来听去,总觉得缺少寻找社会根源问题的追问。内容创作正变得束手束脚,哪怕写明星、手机和汽车,稍微吐槽,也会收到公司的律师函,内容创作者所面临的压力,只会与日俱增。在最近的网络清朗运动中,所要整治的并非创作者,涵盖:话题、榜单、推荐、弹幕、评论等,我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或许,一个人要上网,最好的方式是:莫言。如果你要发表言论,请记得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写的那句话:「老大哥正看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