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深切缅怀 | 巨星陨落:2023年逝去的24位科学院院士纪实(一)

一、巨匠陨落,光耀长存2023年的日历上,记载着太多让科技界扼腕的日期。从春寒料峭到岁末冬深,2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相继走
一、巨匠陨落,光耀长存

2023年的日历上,记载着太多让科技界扼腕的日期。从春寒料峭到岁末冬深,2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相继走完了他们与科学为伴的漫长人生。他们中,有深耕微观世界的昆虫学家,有踏遍山河的地质学者,有让航空材料“轻而强”的材料专家,也有以计算力学赋能工程的理论先驱。这些名字或许不为大众所熟知,但若提及他们的研究——从土壤动物的演化密码到航空钛合金的应用突破,从血管疾病的诊疗革新到计算力学的理论奠基,每个领域都因他们的开拓而改写了发展坐标。

二、二十四星芒,各耀其途尹文英:以小虫叩问生命演化的“土壤女神”

2023年12月28日,101岁的尹文英院士在上海逝世。这位被称为“土壤动物学之母”的科学家,用一生与微小生物对话。1922年生于河北平乡的她,早年以鱼类寄生虫研究奠定我国鱼病学基础;上世纪60年代转向原尾虫——一类体长不足2毫米的六足动物,她在显微镜下解剖了数万只标本,推翻国际学界对原尾虫演化的传统认知,建立全新分类体系,将我国原尾虫研究推向国际前沿。80年代起,她更以“土壤动物是生态系统工程师”的洞见,开启我国土壤动物学系统研究,为生态保护提供基础数据。从实验室到田间,她用小虫点亮了土壤生态研究的明灯。

肖序常:用脚步丈量大地的构造地质“探路者”

2023年12月6日,94岁的肖序常院士在北京离世。作为我国蛇绿岩与板块构造研究的先驱,他的科研生涯与祖国大地紧密相连。1929年生于贵州贵阳的他,1952年从北大地质系毕业后,便一头扎进甘肃有色金属勘探,发现小铁山多金属矿床;50年代末参与编著《中国大地构造图》,首次系统勾勒我国地质“骨架”;70年代后,他带着团队深入祁连山、青藏高原,用实地考察验证板块构造理论,为中国地质研究与资源勘探提供关键支撑。“地质工作者的书房在野外”——他用60余年行走山河的实践,诠释了这句话的分量。

曹春晓:让中国战机“轻”起来的钛合金“耕耘者”

2023年11月23日,89岁的曹春晓院士在北京逝世。这位“中国航空用钛第一人”的人生,写满“钛”的印记。1934年生于绍兴的他,1956年上海交大机械系毕业后,便投身刚起步的中国航空材料研究。他建立我国首个钛合金实验室,攻克钛合金熔炼、加工等技术瓶颈,让钛合金从实验室走向战机——我国多型战机因他的研究实现减重增效;他更前瞻性地探索钛铝系金属间化合物,为下一代高温结构材料埋下伏笔。“耕耘钛业、献身航空”,他用一生践行了这句誓言,让中国航空材料站在了世界前沿。

钟万勰:以计算之力重塑工程力学的“数字哲人”

2023年11月12日,89岁的钟万勰院士在大连逝世。这位“计算力学教父”的研究,让工程设计从“试错”走向“精准”。1934年生于上海的他,1956年从同济桥梁专业毕业后,将数学与力学深度融合,创立“参数二次规划”“辛弹性力学”等原创理论,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软件,使我国工程力学计算能力跃居国际前列。他常说“中行独复,以从道也”,坚持自主创新的科研道,培养了大批计算力学人才,更以“全国模范教师”的称号,将治学精神融入教育血脉。

汪忠镐:用手术刀与创新守护生命的“血管卫士”

2023年11月3日,86岁的汪忠镐院士在北京离世。作为我国血管外科的“拓荒者”,他的职业生涯始终与“突破”相伴。1937年生于浙江杭州的他,1961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在协和医院开启血管外科探索:针对布加综合征,他创新多种术式,让原本死亡率极高的疾病有了系统诊疗方案;他推动人工血管国产化,使主动脉疾病治疗从“开胸大手术”迈入“微创时代”;他更敏锐发现胃食管反流病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关联,开创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病人的需求是科研的起点”——他用60余年临床与科研的交织,诠释了医者仁心与科学家精神的完美融合。

(因篇幅限制,其余院士生平将在下篇中呈现。)

三、星虽落,光永续

2023年的这些“告别”,是科学征程中的不舍,更是精神火种的传递。尹文英在显微镜下的专注、肖序常在高原的脚印、曹春晓在实验室的坚守、钟万勰在公式中的哲思、汪忠镐在手术台的创新……他们用一生诠释了“科学家”的重量——不仅是学术的突破,更是对真理的执着、对国家的忠诚、对后辈的托举。

巨星虽陨,光曜长存。当我们仰望星空,那些逝去的名字,早已化作指引后来者的星辰。

喜欢我们的内容吗?那就点个赞加关注吧!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下期更精彩!

星陨光不灭|2024年我国逝世的1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追思录(上篇)

深切缅怀 ▏巨星陨落——2025年我国逝世的1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纪实

从“周模型”到“传家宝”:冶金泰斗的科技报国人生

流动的文明图腾:四座高铁站里的城市诗学

那些绝美的高铁站:每扇窗都藏着城市密码,解码高铁站的文化基因

血色海疆:解码中国近代三次致命海战的悲壮史诗​

END 欢迎关注

(部分文字图片视频等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敬请联系本号进行删改)参考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