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你们觉得给孩子立规矩,是不是越早越好? 那可太是了!这就像给小树苗修剪枝杈,小时候不修理,等长歪了再想掰正,那得费老鼻子劲了!您可别等到孩子撒泼打滚、顶嘴叛逆了,才捶胸顿足后悔当初没立好规矩。看完下面这4个活生生的例子,您就全明白了!
例子一:饭桌上的“小霸王”,为啥管不住了?
一家人吃饭,孩子把爱吃的菜全拉到自己跟前,筷子在盘子里翻来翻去,不喜欢吃的直接扔桌上?
这就是立规矩晚的后果:您觉得孩子还小,长大了就懂事了。结果呢?孩子五六岁了,吃饭的臭毛病一点没改,来了客人更是丢面子。您一说他,他比您还凶:“这都是我的!我就不给你们吃!”
一岁半到三岁,是立吃饭规矩的黄金期! 这时候就得告诉他:“宝贝,这个菜很好吃,我们大家一起吃。”“筷子翻过的菜,别人就不吃了,不卫生哦。”一开始就定下“吃饭的礼儿”,孩子会当成自然而然的事。等他自私的习惯养成了,您再想改,那可就难了!
我见过邻居家孩子,小时候全家宠着,好吃的都紧着他。现在上小学了,在家吃饭还独占一盘虾,他爸妈想夹一个,他都能吼起来。您说,这能怪孩子吗?怪就怪最开始没把那根“小树杈”掰正啊!
例子二:公共场合的“小炮弹”,怎么收场?
在商场玩具店,孩子看中一个玩具你没买,他立马躺地上嚎啕大哭,引来一圈人围观。
立规矩晚的后果:您碍于面子,赶紧妥协:“行了行了,快起来,买买买!”好了,孩子立马get到一个神技能——哭闹=解决问题。下次他会变本加厉,哭得更凶,滚得更卖力。
为啥要尽早?:从第一次带他去公共场所,就要立下“公共秩序”的规矩。 出门前就讲好:“我们今天不买玩具,只是去看看。”如果他哭闹,平静地把他抱到人少的角落,等他发泄完,再坚定地告诉他:“妈妈爱你,但哭闹没有用。”几次下来,他就知道你的底线了。
孩子的聪明超乎想象,他就是个“底线探测仪”。您一次次退让,他就一次次突破。在公共场合管教孩子确实需要勇气,但这次丢了小面子,是为了将来不丢大面子啊!
例子三:屏幕前的“小僵尸”,怎么拉回来?
孩子一回家就抱着平板不撒手,吃饭看,上厕所也看,不给看就发脾气。
立规矩晚的后果:您为了图省心,一开始就把平板当“电子保姆”。等发现孩子视力下降、不爱交流、对什么都没兴趣时,想收回平板?那简直像要了他的命!亲子战争天天爆发。
为啥要尽早?:从接触电子产品的第一天起,就要立“屏幕时间”的规矩。 比如:“我们每天只看15分钟动画片,闹钟一响就关掉。”或者“周末可以看一部电影。”关键在于,您要陪着执行,而不是自己刷着手机却吼孩子去看书。
这事儿真不能全怪孩子。咱们大人自己都成了“手机控”,怎么好意思要求孩子呢?立规矩,也是立榜样。全家一起遵守,效果才好。
例子四:说话不算数的“小赖皮”,信用咋没了?
说好只看一集动画片,结果看完死活要再看;说好周末去公园,临时下雨去不了,他就认为你说话不算数,大哭大闹。
立规矩晚的后果:孩子会觉得承诺是可以随意打破的,他也会学着耍赖、不守信用。以后您再跟他约定什么事,他根本不信您,亲子之间的信任感岌岌可危。
为啥要尽早?:规矩的核心,是让孩子理解“承诺”和“责任”。 答应孩子的事,只要不是天塌下来,尽量做到。如果实在做不到,要像对待大人一样,认真地向他道歉并解释原因。同时,对他也要严格要求,说好看一集就是一集,不能妥协。
别觉得孩子小,糊弄一下就行了。他们心里跟明镜似的!您今天糊弄他一次,他明天就可能骗您十次。从小在孩子心里种下“守信”的种子,长大了他才能成为一个靠谱的人。
老话说得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立规矩这事儿,真不是限制孩子,而是给他的世界画一个清晰安全的框框。他知道在框框里可以自由奔跑,不会撞头,也不会掉下去。这其实是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早点立规矩,看似严厉,其实是给孩子穿上一件坚硬的“铠甲”,让他未来能更好地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您在给孩子立规矩时,遇到过啥头疼事吗?或者有啥成功的小妙招?快来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取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