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个热门问题是:“为什么我感受到不到,1500元的手机比四五千的差?”
最高赞的答案是:“如果只看功能的话,东北雨姐跟刘亦菲也是差不多的”
话糙理不糙,话是真糙。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用两千多块钱的手机真的很低人一等吗?
出发点是,一来最近消费降级;二来自己给自己消费,花2000也好20000也好,自己满足了结果都一样。
个人选择而已,无可厚非。
但1500元的手机比四五千的差么?
荣耀还在华为,拿着麒麟旗舰芯片大杀四方,喊出得麒麟者得天下时。
中端机吃上旗舰芯片,用着旗舰下放功能。
中端意味的是,一样的功能,更高的性价比。
对应消费降级,仅靠满足需求的结果上来看,花小钱办大事。不仅不差,而且心满意足。
而现在呢,抛开线下机陷阱,其实各个厂家在中端机还是愿意下放新技术的。
比如,今年的中端机,影像上已经摸到了2亿像素。
比如,今年的中端机,电池上已经有了8000甚至10000典型值的大电池。
如果说手感上旗舰质感上有些差别,你又终究是要带手机壳的。
所以,手机的真正需求到底是什么?
当看到高价位段,销量卖得最好的好像只是iPhone。
当看到双十一战报里,销量拔尖的除了iPhone 只是安卓的千元机。
当看到身边的群体真实用机需求,一个个拿出来更多是千元机。
千元机不是早就够用了么?
那么千元机和四五千的手机差在哪了呢?
当我回答问题用两千多块钱的手机真的很低人一等吗?
朋友留言说,手机看看微信,刷刷抖音。
生活却是柴米油盐姜醋茶、油费、生活费、车贷和房贷。
不是消费降级,也可能一开始就没有什么消费降级
消费而已,在为我自己的需求买单时
我要考虑的还是,我的需求是什么?
是我要什么?而不是被手机厂商发布和宣传支配以后,被功能繁复的新品告诉我“我配要什么?”
我买的是它够不够用,而不是它够不够吊?
我当然配,我买1000、10000都可以配。
但是,被刺激之前,其实我考虑的只是,够用。
或者喜欢,但一旦出于喜欢1000-5000本质区别便不在贵贱,不在产品。
仅仅在于心情,也就更没了好坏区分。
可话说回来,是谁在放大情绪价值?
本身并不是满足和欲望在挣扎。
而是选择权和“伪定义”在撕扯。
想明白这个道理,你要还是问我1500比四五千差在哪?
我只想告诉你,当我第一次用诺基亚的时候。
我只是想听到,那个我最想听到的声音,拨出那个内心深处的想念。
可是,现在呢,手机别说四五千,都卖到1万块了。
却再也没有人会记得当初 没拨出那个电话背后有多忐忑。
1500跟四五千差在哪?
可能差在,我忘了 我该要什么上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