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教科院顺义附小与教科院石景山学校手拉手文化交流活动圆满举行

立冬时节,教科院顺义附小校园内洋溢着热烈的交流氛围。11月7日上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顺义实验小学与教科院石景山学校

立冬时节,教科院顺义附小校园内洋溢着热烈的交流氛围。11月7日上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顺义实验小学与教科院石景山学校成功举办“让文化在碰撞中生长”手拉手交流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解码校园文化符号,探索面向未来的文化融合与创新,促进两校共同发展。两校领导、干部及教师代表共同参与,来自山西跟岗学习的申建华校长也出席了活动。

活动伊始,在教科院附属顺义实验小学刘英慧副主任的引导介绍下,石景山学校的干部教师代表参观了顺义附小的校园文化景观与学生作品展,近距离感受学校文化建设的成果与特色。

校园参观结束后,活动正式进入校园文化建设专题汇报分享环节。教科院顺义附小任泓名副主任主持了本次交流活动,对石景山学校夏伟平校长及干部教师团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石景山学校德育主任马雯以《秉校训育新苗,以文化润童心》为题,系统阐释了学校以“和美博雅、勤善明达”校训构建的文化体系。该校通过“校训引领、全域渗透、五育融合”的实施路径,将文化育人落到实处。一系列举措生动展现了学校如何将抽象校训转化为具象教育实践,推动校园文化完成从理念到行动、从局部到整体的系统构建,为文化育人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式。

石景山学校夏伟平校长以《把每个孩子都带向阳光》的故事开场,分享了学校以“和美”为核心的办学实践。在具体实践中,学校将“和美博雅、勤善明达”的校训细化为八大课程体系。在育人路径上,创新构建“和美七力”教师成长体系、“和美七会”学子培养体系与“六自”育人体系,实现全链条育人成长闭环。这些做法完整勾勒出学校从理念到行动的实践路径,将宏大的育人目标转化为可感知、可执行、可评估的日常教育行为,为“把每个孩子都带向阳光”提供了坚实的体系支撑。

教科院顺义附小刘振副主任在交流中表示,石景山学校构建的校园文化体系扎实而富有深度,其“把每个孩子带向阳光”的育人理念、系统化且层层深入的“三级校训”解读机制以及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成长闭环”模型,均具有重要的学习与借鉴价值。同时,他也分享了教科院附小在德育实践与综合素质评价方面的探索经验与阶段性成果。双方均表示,希望以此次交流为契机,今后在评价体系构建等重点领域,开展更具深度、更常态化的对话与合作,共同推进育人方式的优化与创新。

教科院顺义附小单红兵校长补充分享了学校的德育路径与特色活动,聚焦“解码校园文化符号,落地常态育人实践”这一主题,深入阐释了学校“五立”德育体系——“爱国传承立德 红烛精神立身 仪式感恩立行 附小故事立言 星宝儿少年立心”的实践路径。她指出,德育要融入学校生活,成为学生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文化体验。

在这一理念指引下,学校着力构建了一套富有仪式感与延续性的德育体系。连续六年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中设置的“爱国三问”固定环节,不是程序,而是承载着价值认同与文化记忆的“精神仪式”;每周国旗下的“容止格言”诵读,将行为规范逐步内化为气质修养;而持续的红色经典诵读活动,则在学生心中深植下家国情怀的种子。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学校以阅读为核心的育人生态。单校长重点介绍了独具特色的“校长故事会”,她本人化身“领读人”,用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此举不仅拉近了师生距离,更将学校的教育理念无声地传递。在此带动下,各类主题读书会、图书漂流、阅读成果展演等活动蓬勃开展,共同构筑了一个书香弥漫的成长环境,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

这些浸润式的德育实践,其深层价值在于:它们将抽象的办学理念,转化为了一系列稳定、可传承并富有情感温度的文化行动,最终在学生身上塑造出“纯美 勤奋 勇毅 坚强”的独特附小气质,实现了文化育人从“入眼入耳”到“入心入行”的升华。

活动最后,单红兵校长总结指出,文化是涵养师生及家庭气质的本源,感谢石景山学校的无私分享。两校校长达成共识,将加快优质教育信息互通,丰富文化呈现形式,探讨国际化教育合作,并计划后续开展学生评价体系建设专项交流,共同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此次手拉手交流活动促进了两校文化的深度碰撞与融合,为双方共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两校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深化交流合作,共同描绘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和美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