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政府停摆长达40天,这场政治拉锯终于迎来阶段性终结。当地时间11月9日,美国参议院达成临时拨款协议,将政府运转资金延长至明年1月30日。特朗普在返回白宫时罕见地露出轻松表情,他说:“看起来政府停摆即将结束。”这句话释放出信号,白宫和国会的对峙暂时收场,但真正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这次停摆也是美国政府近七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从政府雇员被迫停薪,到机场航班削减,再到美军海外基地拖欠工资,美国国内外的运行系统几乎被推到了失衡边缘。参议院的协议被视为政治止血,但对特朗普来说,它并不意味着“胜利”,而只是防止了局面进一步恶化。
协议的核心内容包括撤销政府停摆期间对联邦雇员的解雇决定,并确保食品券项目在2026财年前继续获得资金支持。这看似是对民生的妥协,但本质上反映出特朗普政府在财政压力下不得不让步。共和党内部原本试图以停摆为筹码,迫使民主党在医保和财政支出上妥协,结果却适得其反。停摆让民怨蔓延,也动摇了选民对共和党的信任。
现在,停摆暂告一段落,但特朗普面前的三大麻烦,一个比一个棘手。

首先是欧洲方面的“讨薪风波”。美国政府停摆导致美军驻欧洲多国基地无法按时发放当地雇员薪水。意大利、德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纷纷出面向华盛顿追讨工资问题。意大利外交部公开向美国驻罗马大使馆交涉,要求尽快支付驻意美军基地约2000名意籍雇员的薪水。葡萄牙政府甚至不得不批准银行贷款,为拉日什基地的雇员垫付工资。德国政府垫付了1.1万名雇员的薪水,等待美国偿还。
这是一次罕见的场面:以往美国在北约体系内是出钱最多、说话最硬的国家,如今却被盟友集体“催债”。这些国家的语气虽仍保持外交礼节,但背后反映的是对美国履约能力的质疑。停摆暴露出一个现实问题——美国的财政紧张已经影响到其全球军事存在。
五角大楼对此没有直接回应,只是表示“重视各地雇员的贡献”。这句标准外交辞令显然无法平息欧洲的不满。欧洲国家长期依赖美国主导的北约体系,如今美国连驻军工资都无法保证,等于动摇了同盟关系的信任基础。
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对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愈发警惕。德国《南德意志报》评论称,美国似乎在走向一种新的孤立主义——既想主导,又不愿承担成本。意大利、葡萄牙等国虽然没有公开批评,但实际上已经在内部讨论如何减少对美军事依赖。这种信号一旦扩大,将动摇北约内部的协调。
对特朗普而言,欧洲“催薪”不仅是财政问题,更是政治后果。它暴露了他的执政漏洞,也削弱了他在国际盟友中的威信。尤其在中期选举前,这样的尴尬画面将被民主党拿来放大攻击,指责特朗普连盟友都不信任他。

第二个麻烦来自核军控领域。美俄之间唯一仍然生效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将在2026年到期,而双方近来在核问题上不断互相刺激。俄罗斯刚刚高调宣布核动力巡航导弹“海燕”和水下无人潜航器“波塞冬”完成关键试验。普京称这些武器将“确保未来数十年的安全平衡”。作为回应,特朗普下令五角大楼重启核试验,并从加利福尼亚发射“民兵3”导弹进行系统测试。
这种互动意味着,美俄核军控体系正濒临崩溃。自冷战以来,两国之间始终保持一定的战略平衡,而现在,这个平衡正在被打破。特朗普重启核试验的理由是“对等回应”,但在外界看来,这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用来展示他强硬的姿态,以迎合国内保守派选民的口味。
问题在于,核军控失效不仅是外交层面的失败,更会引发连锁反应。一旦条约到期未能续签,美俄之间可能首次出现“核数量零约束”的状态。双方都可以自由扩充核武器库,导致全球核威慑体系全面失衡。届时,美国可能不得不增加军费、扩大军工投资,这对本就负担沉重的财政无疑是雪上加霜。

第三个麻烦,则是政治层面的。就在政府停摆结束的同时,共和党在地方选举中接连受挫。纽约市、弗吉尼亚、新泽西等地的选举结果都显示,民主党表现超出预期。甚至连特朗普的老家纽约市,共和党都未能守住关键席位。
这对特朗普来说是个警讯。中期选举已经进入前期布局阶段,而共和党内部的不满情绪正在积聚。部分议员认为,特朗普过于关注外交和个人形象,忽视了基层民生与选民诉求。肯塔基州议员托马斯·梅西甚至公开呼吁重新评估党内战略,避免在2026年选举中遭遇全面溃败。
通常,这场地方选举被视为中期选举的风向标。共和党如果无法在政策上调整方向,特朗普可能会成为“跛脚鸭总统”。他的支持基础仍在,但内部裂痕正在扩大。更糟的是,部分传统保守派已经在暗中酝酿新的候选人阵营,准备在必要时削弱特朗普的控制力。
从国际到国内,从财政到军控,从民生到政治,特朗普正被多重危机包围。表面上,结束政府停摆是他的一次“解困”,但这场停摆本身已经揭示出美国治理体系的深层问题。
首先,美国政治极化加剧。无论是拨款法案还是军控谈判,都被党派对立裹挟,政策制定被选举逻辑取代。共和党与民主党几乎在所有议题上互不妥协,这使得任何妥协都显得像失败。特朗普虽然暂时解除了政府危机,但在政治层面,他并没有赢。
其次,美国财政脆弱性暴露。美债规模逼近不可持续水平,停摆让财政风险进一步公开化。欧洲“催薪”事件看似小事,实则是美国信用体系的裂口。全球都在看,美国还能不能承担“世界领导者”的责任。
再次,美国在战略安全领域的焦虑显而易见。俄美核军控破裂预示着冷战思维的回潮。特朗普的对抗性策略短期内或能展现强势,但长期将增加全球风险。对于中国等主要大国而言,保持克制、维护稳定合作关系,反而会在未来的多极格局中占据主动。

特朗普现在面临一个两难:要么继续推动“美国优先”的强硬路线,冒着财政和外交代价的危险;要么尝试妥协,让政策回归现实,冒着党内保守派不满的风险。他必须在中期选举前找到一个平衡点,否则将被内部矛盾拖垮。
美国学者曾说:“权力不是用来展示的,而是用来解决问题的。”特朗普能否摆脱停摆后的连锁麻烦,关键不在于他能否“赢得下一场新闻”,而在于他是否还具备让体制重新运转的能力。
好,关注小彻,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