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古代的举人相当于现代什么学历?答案你可能想象不到

举人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在书本和电视剧中经常出现,或许很多人家里百年前的祖上就是举人呢。举人是明清时期地方科举考试中试者

举人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在书本和电视剧中经常出现,或许很多人家里百年前的祖上就是举人呢。

举人是明清时期地方科举考试中试者之称,也就是乡试。既然科举是古代的考试,那么如果中了举人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呢?

科举是不断变化的

绝大多数人对举人或者说对科举的认识都停留在明清时期,这个时期的电视剧多,小说也多。但科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经历了萌芽、诞生、发展、成熟、衰落,直到被废除。

明清时期的科举就是成熟到衰落的时期,这个时候的举人就是前文所说,乡试考中的人都可以称为举人。明朝的举人是可以后补的,如果那里有空缺,有没有合适的官员,那举人就可以过去做官,当然明清时期的官员有点看不起后补的举人做官,所以拼命的考取进士,光明正大的去做官。

科举是隋朝开始举行,到唐朝成为主要的选才的方式。举人的诞生可比科举早多了,举人,顾名思义就是所举荐的人。汉朝时期,由于没有考试取士的方法,所以朝廷会下令各个地方举荐贤才。汉朝时期的举人其实就是举荐上来的人才,一般是孝子和廉吏,后来就演变了孝廉。

到了隋唐时期,举人的含义就变了,隋唐已经开了科举,开的是进士科。而各个地方举荐上来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其实就是举人。有了科举以后,“举人”的地位有所下降,汉朝时期举人也就是孝廉是可以为官的,到了隋唐时期就要考中才能当官了。而科举中的举就是用的举人的举,可见举人在古代选官制度的重要性。

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趋于成熟,但考试的内容却愈发僵化,唐朝时期的设置了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等,而到了明清时期就只剩下进士科了。

明清科举有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童试是地方考试,一般由知县举办,分为县试、府试两次考试,考中者即为童生。院试是在府、州的“学院”中举行,分为岁试、科试,岁试通过者即为秀才,而科试则是针对成为秀才的人进行的考试,考中者可以参加乡试。

乡试就非常重要了,科试通过者参加乡试,而乡试考中的人数就有限制了,是由中央朝廷下发,而这里的考中者就是举人,其中第一名是解元。

考中的举人去京城参加会试,会试考中者即为进士。明清时期也有副榜,副榜不算进士,但可以成为教员或者录入国子监。进士们去皇宫参加殿试,由皇帝出题主考,明清殿试一律不黜落,只排定名次。进士被称为天子门生也是这么来的。

不同时期举人与现代学历的对比

科举严格来讲并不能等同于现在的教育体系,与公务员考试对比更合适。但既然都是考试,对于文化的掌握就有一定的要求,咱们就从古代科举和现代教育都考的语文做一下对比,来看科举相当于现代什么学历。

汉朝的举人是举荐的人,虽然没有说对文化知识有什么要求,但肯定能写会读的人,如果按照这样的学历程度,汉朝的举人最少也要具备现代的小学学历,上不封顶。

隋唐时期的举人是要参加科举考试的,隋唐时期的进士科要考杂文、帖经、策问,也就是要能背诵、写作和议论文,基本跟高考的对语文的考察要求,高考语文科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当然唐宋时期还考察作诗和填词,由于现代语文不教学诗词的写作,所以隋唐时期的举人相当现代高中毕业考入大学的水平。

明清时期的院试的考中者为举人,而院试的考试内容是四书五经,考试的方式是八股文,也就是严格按照要求套模板,能过能套好模板文章又出彩,那绝对文采一流。

由于现代教育教学不仅仅是四书五经的内容,看起来好像明清的举人比高中学历还要高,其实不然,如果从小学到初中只学四书五经,那么基本能达到要求,只是要写出好的八股文不容易。明清时期的举人如果按照学识大概相当于初中毕业高中学习的水平。

结语

科举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对于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传承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更是世界各国公务员考试制度的鼻祖。由于科举录取人数少,所以显得科举非常的难,但从学习知识来说,未必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