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银龄学院焕新颜:熹冀国学老年教育学院绘就老有所学新图景

当不少退休人士为“想学习却无合适渠道”犯愁时,青岛老年开放大学熹冀国学老年教育学院开办仅一月的成绩单,便给出了极具说服力

当不少退休人士为“想学习却无合适渠道”犯愁时,青岛老年开放大学熹冀国学老年教育学院开办仅一月的成绩单,便给出了极具说服力的回应:学员满意度超95%的同时,“要精品课”“需小班指导”“想学新技能”的诉求,也让这份好评成为校方亟待破解的新考题。从学员规模由1000人增至2000人以上,到学习需求从“满足基础”向“追求品质”升级,银龄群体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渴望,推动学院在90后校长张柏荣的引领下跳出传统老年教育框架,以“因材施教、因需而变”的教学升级,为银发人生注入多元可能。

智能赋能:破数字鸿沟

作为青岛老年教育领域首批开设的特色专业课,学院的AI智能应用通识课由张柏荣校长及其团队自主研发,自今年2月正式开课以来,始终广受银龄群体青睐。目前该课程在青岛其他老年大学中仍属空白。课程精准直击学员“想融入数字生活,却缺乏系统指导”的痛点,摒弃碎片化教学模式,构建起“认知—实操—应用”的完整闭环:先解析新媒体底层逻辑,再教授AI剪辑、智能图片生成等实操技能,最后通过“制作孙辈成长视频”“拍摄家庭短剧”等生活化任务实现落地。原定1个班因报名人数超预期3倍,不得不扩至3个班,却仍供不应求,尚有数十人排队等候,充分印证了课程的必要性与实用性。校方强调:“我们的课程不只是教会操作技巧,更要让学员重获数字生活的主动权”,这一设计也为后续的文化表达、社交拓展埋下伏笔。

声影逐梦:激活文化表达

AI 课程打下的数字基础,为学员“记录与表达”的需求提供了载体;而由编导、导演专业出身教师授课的朗诵与戏剧课,则将这一需求进一步升华为“文化创造”的能力。课程以 “基础训练—技能提升—实践输出” 体系逐步递进:从矫正发音、练习朗诵配音,到编排完整戏剧,彻底打破“退休人士只能当观众”的刻板印象。校方还依托课程成立话剧团,既改编《四书五经》经典选段,也创作二十四节气主题剧目,更与头部网剧公司合作拍摄银发题材影视作品,为银龄群体的人生智慧开辟了更广阔的传播渠道。

语言桥梁:拓国际视野

为满足学员 “传播中华文化” 的期待,英语课程计划于后期引进外籍教师,打造沉浸式语言学习环境。课程跳出传统 “背单词、记语法” 的机械模式,以 “场景化、沉浸式” 为核心,覆盖多维度实用价值:既能满足日常跨境旅游交流需求,也能帮助学员与海外子女顺畅沟通,更能在学院 “走出去、请进来” 的交流活动中,让学员向国外友人介绍胶州秧歌起源、讲解古琴文化内涵,助力讲好中国银发故事。此外,英语角聚焦 “中外退休生活对比” 主题,文化沙龙常态化邀请外籍友人参与,让语言学习始终围绕 “传递银龄故事” 展开,既帮助有出国需求的学员应对境外交流,更让他们成为中外老年群体对话的桥梁。

传统与生活:融汇“文化+养生”

针对学员 “让传统融入日常” 的迫切需求,学院推出系列 “文化+养生” 课程:茶叶鉴别课系统传授“识茶、辨茶、四季饮茶养生”知识;香道课特邀中医专家,根据学员体质定制熏香配方;非遗胶州秧歌课既保留 “扭、摆、拧” 的核心技艺以凸显文化底蕴,又适当降低动作强度以适配老年学员体质,实现 “传承非遗” 与 “强身健体” 的双重价值。持续攀升的报名热度,印证了这一课程体系的精准定位。

名师引路:强课程深度

为回应学员对养生科学性的重视,学院以 “引名师、育精品” 为方向升级课程:博士生导师姚春鹏携 “三全本”《黄帝内经》授课,将经典理论转化为可落地的养生技巧,其精品小班续课率达100%;博士后李涛主讲《易经》,从生活哲学视角切入,为学员退休生活提供实用指引。姚春鹏、李涛等专家的加入,既提升了课程的学术厚度,也为 “传统文化 + 养生” 体系筑牢了专业根基。

小班教学:解个性化需求

学院普惠班虽覆盖范围广,却难以满足学员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小班课因此成为进阶学习的关键支撑:AI 课程需一对一纠正操作偏差,茶叶课程需逐人指导鉴别技巧,名师课程更需关注个体认知差异。熹冀老年教育学院根据课程类型严格控制班额,让名师的教学深度、课程的专业精度切实转化为学员的学习实效,真正实现 “因材施教”。如今,小班课不仅是真心想学习、追求 “学有所获” 学员的首选班型,更成为老年教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中医理疗、书法篆刻等课程正紧锣密鼓筹备中,熹冀学院的教学升级仍在持续深化。从打破数字鸿沟到激活文化表达,从搭建国际交流桥梁到深耕传统养生领域,再到以 “名师 + 小班” 模式保障教学品质,每一步调整都是对学员需求的精准回应,更是 “构建银龄学习生态” 的扎实落地。如今的熹冀学院,早已超越传统兴趣班的范畴,成为集 “需求导向、文化内核、实用目标” 于一体的综合学习平台,让 “老有所学” 进一步升华为 “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这份鲜活的 “银龄学习图景”,不仅记录着一所学院的成长轨迹,更折射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教育的创新实践 —— 让每位学员在学习中找到人生新坐标,在文化传承与创造中实现自我价值,正是其最动人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