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邵衡,笔名洗墨,1975年4月生,自幼爱好书法,秉持写好中国字为初心,持之以恒,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教好更多的学生,用书法培养学生的心境,让学生们写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现为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栏目组》《名家讲堂》签约艺术家,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栏目组》水墨丹青书画院常务理事。
书法因人而贵,因人而传,刘邵衡以静虚之心返朴归真。行之以公、树之以正、胸怀坦荡、沐浴书香、潜心苦练、博采众长,其书艺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且技艺精湛,受人尊重。
刘邵衡为人稳重,追求书作的丰富内涵,讲究线条的质感和墨色的韵味。既追求点线质感,又追求线条的灵动、力度。时快时慢的运笔,加之时提时按、时大时小、时疏时密、时浓时枯的节奏变化,其感情含蓄地表现在书法的字里行间,欣赏其作品如品香茗,其味绵长,如音绕梁,三日不绝。

刘邵衡:守护清修之地 孕育澎湃力量
刘邵衡“非著名”实力派书法家,之所以说“非著名”,因为他没有显赫的社会职务,也没有“冠绝神州之王”、“纵横南北之圣”的名气,可是,他的书法写的质地洁美、风华绝伦,写的法理互通、技艺生辉。那是心境与修为的结晶、那是书法之艺与书法之技的融合,那更是人生感悟、处事态度与艺术真谛点滴凝结之后的升华。
刘邵衡是一个低调而心绪平静的人,为人处事,他不张扬、不高调,谦虚内定,蓄素守中。这样的书法家在当代书坛,显得有些另类,甚至有些格格不入,因为身处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很多书法家都打着各种旗号,各尽所能,以求名利的最大化;还有很多书法家到处走穴,四处忽悠,挣得盆满钵满。于是,丑书、怪书大行其道,各种浮躁显现上蹿下跳,饱受诟病,世人不齿。现如今,如果一个书法家依然坚守着初心,秉承恒心,积健为雄,厚文养正,一定会风姿独秀,一定会让众人由衷地敬仰。毫无疑问,刘邵衡就是这样的一个书法家,几十年以来,他从不被浮云遮眼蔽目,更不会为了趋利而左右摇摆,他以真功为本,扎实修书,认真从艺,为自己守护着一片清修之地,也为大众提供了一个新的范例。
绚丽时,要留点淡泊;匆忙时,要适时休憩;喧闹时,要找一份安宁。写字,对于刘邵衡而言,就是写心,就是淡泊的态度、休憩的时光、安宁的自处。每当独居一室,面对书案,写古法、抒心得,不管有多么不愉快的事,他都能释然。添墨理纸之际,涤尽俗尘,排解心中壁垒;笔尖使转之间,安顿灵性,散去百感情绪。只要写字,刘邵衡就入身、入心、入情,怅然释怀,心绪平静,这岂是不写字者可以理解?又岂是说说就能讲的明白?唯执笔者方解其中滋味。
刘邵衡常常写一些心得体会,有的有感而发、有的触景生情、有的妙会经典,这种心得体会,他不讲求平仄押韵,也不刻意对仗工整,信笔由来,自由自在,却能韵味横生、能使人警醒、能耐人寻味,因为那是心境,那是情感的自然流露,闪烁着智慧、激荡着学识、彰显着才情。
人可以没有钱,不可没有癖好,“人无癖不可交,以其无深情也,以其无真气也,”无疑,书法就是刘邵衡的癖好。正是因为书法这一癖好,刘邵衡活的有滋味、活的精彩、活的有盼头。因为酷爱书法,刘邵衡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也练就了一手好字,正是一手漂亮的书法,才使刘邵衡与天南海北的书法爱好者拉近了距离,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正是因为书法这一癖好,刘邵衡才深入探索,学而不厌,畅游于历代碑贴,放飞自我,神会古人,握手先贤;正是因为书法这一癖好,刘邵衡才在为学生答疑释惑中、在教学相长中,普及了书法艺术,培养了一波又一波灵光乍现的学生;也正是因为书法这一癖好,才使刘邵衡在学无止境的书法艺术中,充实着内蕴,散发着光芒,获得了众多殊荣,赢得了别样的魅力人生。可以说,书法是刘邵衡精神往来于天地之间的栖息地,是他品古抚今、修德养正的道场。
刘邵衡是一个恒心驻守的书法家,他倔强、他坚韧,他甚至有些执拗,自从他认定了书法这一门艺术与自己心性相合之后,他就抛开了一切,咬定青山,笃定恒心,以坚忍不拔之志沉醉于一笔一画之间。有时为了解决一个笔法,他朝夕揣摩,废寝忘食,夜不能寐,每有会心之处,或瞠目不语,或绕案跳跃,眷念如初恋,痴迷若狂癫,家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有时侯,家人也很反对,朋友也很不理解,可是,他却义无反顾,依然决绝地探寻在书法之路上,虔诚如苦行僧,认真如修道人。也许正是基于这种百源于心底的酷爱,刘邵衡才有着融会贯通的功力、才有着广收博约的视野。可以说,纵横于历代名家字帖,刘邵衡闭目如在眼前,放笔可在手底,尤其对颜体、柳体书法的理解和锤炼,更是炉火纯青,有的放矢。颜体、柳体的很多字体,刘邵衡都如数家珍,了如指掌,对临,能指哪打哪,精微逼真,意临,能神形兼备,气韵辉映。
楷书是刘邵衡的看家本领,是他引起关注的焦点,这与田氏写欧楷有异曲同工之妙,深入而独具风貌。纵观刘邵衡的楷书,有颜体的劲韧、柳体的骨力,偶尔还融合一些赵体的隽美。比如《八荣八耻——节选》《春暖花开》《好人多磨难》等等楷书,“颜体”为主,兼容“柳体”,两家融成精妙,互生风采,观之,如秋水长天,爽爽朗朗,感之,似春风含蓄,温润心底。其章法雍容华贵,严禁规整;结体丰厚腴润,端庄流丽;用笔遒美韵畅,朴茂雄浑。字里行间里有情感、有思绪,折射着生活的感悟,蕴含着处世的哲学。再看《借酒解愁》、《民族精神》等等楷书,尺幅之内,笼大美于内,方格之间,写天地之阔,姿态有《多宝塔》之雄卓,格调有《颜勤礼碑》之美韵,虚实相生、刚柔相济、动静结合、方圆互使,视觉美感如清空朗月,惬意无尽,实为心境使然,胸臆呈现。从中可见,刘邵衡的楷书功力已达上乘,如田氏之技,如卢氏之艺,技高纯青,艺高凌云。
从刘邵衡的书法中,可以看到他千锤百炼的功力,那应该是艰苦卓绝的努力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可达到的高度,也绝不是走捷径、抄近路就可以成功的,那是苦功夫。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希望自由,不希望受到约束,可是,书法唯有受到苛刻的约束,才能实现最大限度地自由,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无不需要超强的意志力,无不需要忍耐常人难以想象的忍耐力。很显然,刘邵衡的书法彰显了他深厚的书法功力,他的功力正是别人无法企及的苦功夫,也正是这种一点一滴的苦功夫才使他在独上高楼中,遥遥领先于很多书法家。刘邵衡的苦功夫体现于“笔笔到位,字字有出处”的书写习惯,就此而言,放眼国内,很多书法家都难以做到,很多书法家写某家字体,大多似是而非,达到八成相似,已经顶尖高手了,即便田氏兄弟写欧楷也只能九成相似,个别字体,也在八成之内,然而,刘邵衡写柳楷、赵楷、颜楷,皆入而有质,出而有势,尤其写颜楷,更是恪守鲁公风神,敏锐地洞察,精准地捕捉游离的颜氏胎息,颤栗地坚守每一个笔画结构,直达惟妙惟肖、神形逼真。刘邵衡用最大的功力打进了颜鲁公的艺术世界,并以颜楷筑基,上溯秦汉,情深于古拙苍茫、婉转隽永的风华,吸纳魏晋幽深古雅、淳朴超妙的风度,沁润唐之法度、宋之意韵、明清之姿貌。从临摹到意会,朝夕心追经典,手摩名帖,握手圣贤,对话古人,唯恐笔下无古法,在书法有法之中,倾注了敦厚的心力,灌注着生命的风采。
从刘邵衡的书法中,还可以看到他出类拔萃的才情、看到他吐故纳新的灵性。比如,他写颜楷、写柳楷,意在内蕴,格出高雅。很多年以来,他一直穿梭于颜楷与柳楷之间,每每执笔于手,他都留意颜楷与柳楷彼此之间的互通之处,从中捕捉彼此交融嫁接的成分,然后,他以当代人的审美视野去观察古人的审美态度,谨小慎微地遵循着书法的本体语言,一丝不苟地恪守着主流正脉之道,通过广收博约的艺术思辨,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一种立足当代、放眼未来的审美平衡,在此框架内,营造属于自己的书法体系,从而留下自我情感输出的轨迹,古而能雅、新而能远、拙而含秀、简而畅达,于高洁之中孕育风骨,于清逸之中彰显丰美,彰显着高超的驾驭能力、彰显着高迈的书法才华。
事实上,但凡有成就的书法家都把苦功夫与艺术才情统成一体,融成精妙,才成就了非凡。刘邵衡深谙此道,他也始终遵循着此理,发挥着才情,从而实现一次又一次的突破。
书法对于很多书法家而言是一门技能,可是,对于刘邵衡而言则是一门学问,几十年以来,刘邵衡没日没夜地锤炼技艺、一门心思地学习经典,同时,他还坚持学习传统文化,妙悟词章之理,意会孔孟百家,探知幽深、积学厚养。他耐住寂寞,砥砺笃行,他的书法之法伴随着书法之艺,精修入境,功力大成,可是,他不愿独享一笔一画探索的经验,也不愿让摸爬滚打而收获的启发悄无声息地从身边溜走,于是,他开班授课,用爱心、耐心去感染学生;用人格修为去滋养学生;用别具一格的书法风貌去引导学生。他平和含蓄,却弥漫着真力,他淡泊宁静,却充盈着卓远的追求。
(文/桑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