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OTA 升级:车主又爱又愁的 “车机更新”

“倒计时 10 秒!准备抢 OTA 4.0 内测!” 深夜 11 点,某新势力车主群消息刷屏。武汉车主李磊盯着手机苦笑:

“倒计时 10 秒!准备抢 OTA 4.0 内测!” 深夜 11 点,某新势力车主群消息刷屏。武汉车主李磊盯着手机苦笑:“比抢周杰伦演唱会门票还紧张。” 三分钟后,“抢到了” 的欢呼与求转让的消息交织,这场抢票潮,正是当下新能源车主与 OTA 技术深度绑定的缩影 —— 而这种紧密联系的背后,是 OTA 对汽车消费逻辑的彻底重塑。

OTA(远程在线升级)正彻底改写汽车消费逻辑。以往燃油车 “出厂即定型”,而新能源车却能通过 OTA 持续进化:2023 款车型靠升级获得 2025 款的自动泊车优化,老车主零成本解锁新功能,有人调侃 “车居然还能升值”。对车企而言,OTA 更是维系用户粘性的纽带 —— 某品牌升级参与率高达 92%,车主群活跃度是传统车企的 3 倍。在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中,OTA 已成核心卖点,2024 年 74.5% 的新能源车具备 OTA功能,大多数的消费者将其列为购车必看指标。不过,当车主们为新功能欢呼时,热闹表象下的隐忧也在逐渐浮现。

但这份热闹下藏着不少苦涩。车主王先生的遭遇颇具代表性:2022 年提的车,经几次 OTA 后反而出现电机功率衰减、快充变慢,“说好的升级成了降级”。这种区别对待并非个例,老车主常因 “硬件不足” 被拒之高端功能门外,正如北京车主刘先生所言:“像 iPhone14 被苹果抛弃,太寒心了”。之前某品牌车辆OTA更新后导航切换延迟了1-2 秒,只因 820A 芯片扛不住新增的 AI 泊车功能,频繁升级还让车机存储从 128GB 缩水至 32GB 以下,卡顿成了常态。这些问题的暴露,也让人们开始反思:OTA 究竟该是服务,还是营销工具?

更令人揪心的是安全隐患,今年10月Jeep 就因 OTA 更新出现严重问题, Jeep 品牌推送的 OTA 软件更新引发事故,导致部分牧马人 4xe 插电混动车型在行驶过程中突然断电并“变砖”,构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此前福特的防抱死制动系统OTA更新就因为可能导致动力制动辅助、ABS、电子稳定控制(ESC)、牵引力控制及驾驶辅助功能失效进行了召回。动力制动辅助的失效很可能会增加车辆的制动距离,ABS或者稳定控制系统的失效甚至有可能导致车辆失控。这些都让不少车主心生恐惧。

“汽车不是手机,升级容不得试错。” 工信部早已明确,OTA 涉及制动、转向等关键系统,必须经过极端工况测试和容错设计。但部分车企却把 OTA 当营销噱头,用限量内测制造焦虑,忽视老车主权益与安全底线。真正的 OTA 应该是 “服务” 而非 “炒作”,它需要车企在创新与公平间找到平衡:像比亚迪那样扎实优化续航算法,而非堆砌花哨功能;像政策要求的那样,对升级进行备案与全面验证。只有这样,才能让车主们对 OTA 的期待,回归到 “车越用越好” 的本质。

主编点评

OTA 本应是智能汽车的成长基因,若能守住安全与公平的底线,这份期待才不会变成失望。毕竟,智能汽车从机械时代迈向智能时代的路上,技术的温度,永远比速度更重要 —— 就像当初车主们为抢内测名额紧张不已时,心底期盼的,从来都是更安全、更贴心的出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