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教师弹性工作制来了!这次可是来真的!

最近关于教师弹性工作制的讨论又火了起来。起因是上个月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于措施的

最近关于教师弹性工作制的讨论又火了起来。

起因是上个月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于措施的通知》文件。

里面提到了八项减负措施,如果真能落实,那确实是件暖到心坎里的事。

要说最让我们老师们关心的,还是文件里提到的那句

“保障教师课后服务合理待遇,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

说实话,弹性工作制这个词在很多行业里都快被玩坏了。

嘴上说灵活工作,实际上大多是往多了弹,加班可以弹,晚到早退是绝对不行的。

不过老师们心里也明白,真要让自己弹性晚到个1小时,大部分人恐怕也睡不踏实。

班里的作业批完了吗?

孩子们有没有出现什么状况?

第二天那节课是不是还要再推敲?

老师这个职业就是这样,你不管他,他自己也会提前来。

但能在政策层面被允许睡晚一点,那种被看见的感觉,比多睡一小时更重要。

反倒是很多学校自己搞的所谓弹性坐班制,让人听了就忍不住叹口气。

名义上是弹性,结果规章制度里写得比流水线工厂还详细:

非授课时间必须在办公室保持工位可视化状态,不在座位上就算离岗。

有老师在教室辅导学生也叫离岗?在图书馆备课也算缺勤?去校医室也得按旷工算吗?

这样的管理方式,不是为了提高效率,而是赤裸裸的不信任。

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老师的工作从来不可能局限在一张办公桌、一把椅子上。

你看到老师在办公室坐着的那几个小时,只是所有工作中的冰山一角,大头都是无偿、隐性的。

可很多人依然觉得老师很轻松,又不用坐班,又不用外出跑业务,怎么会累呢?

但现实恰恰相反。

如果真的能做到早八晚五,老师肯定举双手赞成。

现在大部分初中、高中老师早上六点半就到学校,晚上九点才能到家,几乎全年无休。

老师不是怕忙,而是不想在已经超负荷的情况下,还要被质疑、被怀疑、被安上不坐班=不干活的帽子。

所以老师们并不是要求什么特殊待遇,而是希望管理方式能更尊重专业。

教育不是流水线,老师也不是螺丝钉。

把复杂的育人工作简化成一串考勤数字,本身就是对教师职业的一种误解。

其实国家层面的政策方向是好的。

无论是课后服务不再和职称挂钩,还是周末、假期不再安排值班,又或者社会事务不得随意进校园,这些都是把教师从无意义的负担里解放出来的尝试。

只是政策能不能真正落地,还得看两个关键因素:财政和社会氛围。

财政好理解,提高待遇、改善福利都需要钱。

有些地方想做,但确实做不到。

更棘手的是社会氛围:现在家长和学校的关系,有时更像甲方和乙方。

老师稍微说一句孩子哪里需要改进,家长就能把老师怼到怀疑人生。

老师不是不愿意付出,而是在这样的氛围里,连正常履行职责的空间都变得小心翼翼。

要真正实现弹性工作制,首先得让大家认识到一个事实:

老师不是为某个家庭服务,而是为整个社会的下一代服务。

教育从来都不是我花钱,你必须听我的的生意,而是一项极其专业、需要信任的事业。

当全社会都愿意把老师当成专业人士来看待,而不是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所谓的弹性制度才有真正落实的可能。

如果有一天,学校真的能做到:

管理不靠盯人,考核不靠时长,老师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在工作,而是为了让孩子学得更好而工作,那才是真正的教育进步。

毕竟,一个被尊重的老师,才能教出被尊重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