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美院硕士摆摊卖北方大包,烟火氤氲中传承非遗味道

转塘街头,美院硕士的包子摊前,一场南北包子味道的较量正在上演,而更深层次的是文化传承与人间烟火的交融。杭州转塘象山国际广

转塘街头,美院硕士的包子摊前,一场南北包子味道的较量正在上演,而更深层次的是文化传承与人间烟火的交融。

杭州转塘象山国际广场旁,每天下午五点,中国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硕士毕业生赵唯宏的包子摊准时出摊。他与父母一起经营的北方大包,已成为附近小有名气的“网红”美食。

这位去年刚从美院毕业的年轻人,如今已是五个微信群的“群主”,群内人数达400多人。顾客们为他的包子而来,也为那份久违的家乡味道而来。

01 美院硕士的烟火选择

赵唯宏的故事颇具戏剧性。前年从中国美院非遗保护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选择留在杭州,目前主要组织研学活动。

听说独子要扎根杭州,今年他的父亲老赵把山东淄博老家的店铺转了手,带着老伴南下,陪着儿子在杭州创业。

从美院高材生到包子摊主,赵唯宏的职业选择令人惊讶。但他的导师——浙江省非遗专家——不仅没有质疑,还特意到摊位购买品尝。

赵唯宏的摊位位置很特别——就在南方本地特色小吃商铺前。有顾客感叹:“老板居然敢在南方这些知名小吃店门口卖北方大包,胆子挺大啊!”

02 南北包子的舌尖之争

赵唯宏的包子摊无意间引发了南北包子口味的大讨论。在他的客户群里,关于南北包子哪个更好吃的讨论从未停止。

一位老家山东淄博的吴女士在杭州生活了26年,她预订了120元的包子,要带给朋友和邻居尝尝。“我在这边生活这么多年,很少吃到老家包子的口感。”她说。

南北方的包子到底有何不同?一位河南顾客在群里反馈:“绝对正宗北方的馒头包子,我一吃就吃出来了。”

从专业角度看,南北包子在制作工艺上就有本质区别。赵唯宏解释:“包子摸起来手感也不一样,南方包子用酒酿的多,北方用的是酵母发酵。”

03 包子背后的文化密码

在“包邮区”,包子和馒头有段长达千年的“分家”历史。上海有生煎馒头、小笼馒头;杭州有肉馒头、菜馒头。

清代北方受满文化影响较深,而在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发达的江浙地区,受满文化辐射相对较弱,依然保留了古汉语中的“肉馒头、菜馒头”等称呼。

包子随着人口迁徙而不断演变。例如,杭州本没有小笼包,北宋靖康之变后,开封小笼包随着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在此落户。

南方包子多变的现象背后,藏着包子这种食物随着人口迁徙,随遇而安善于变化的饮食特色。

04 非遗实践的真实滋味

对赵唯宏来说,卖包子不只是谋生手段,更是非遗专业的实践。他曾说:“非遗专业包含很多内容,传统美食也属于非遗。”

“如果说我之前学的是理论,现在跟着妈妈学蒸包子、擀面皮、捏褶皱,才发现非遗在实际操作中的感受。”赵唯宏表示。

他认为,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人间烟火气也会在人们的味蕾与口碑中一代代传承下去。他的导师也非常支持这一观点。

如今,赵唯宏家的北方大包有30种不同口味,从选材到制作,基本出自他厨师父亲之手。老赵炒过10多年鲁菜,对食材极为讲究。

05 包子摊前的人间百态

赵唯宏的包子摊前,总能看到人生百态。

一位住在古荡的大姐特意坐地铁转公交来到转塘,买了52块钱的包子回家。她是杭州人,也是第一次听说糖三角。

两位美院附中的女孩骑电瓶车赶来,冒着小雨排队买了三个牛肉包。“我老家在徐州,还是喜欢老家的北方大包。”其中一位女孩说。

赵唯宏每次会在群里发预订小程序,售卖鱼香肉丝包、土猪肉包、胡萝卜豆腐粉丝包、糖三角等。

他特别解释说:“北方人都知道糖三角,南方就比较少,即便有,里面可能包的是白糖,我们用的是红糖。”

赵唯宏的北方大包已经从转塘火到了双浦。双浦地铁口旁的一家网红菜市场,已经联系他预留档口。

但他仍坚持在象山这边摆摊,这里有他开始的地方。

蒸笼冒出的热气中,映照着一张张寻觅美食的脸庞,也延续着食物最本真的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