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空巢青年”人数直逼空巢老人,甘愿绝户的年轻人,为何如此执着…

上亿空巢青年不婚不育,甘愿绝户,国家应该怎么办呢…如今的社会图景中,一个特殊群体正悄然壮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或被动地

上亿空巢青年不婚不育,甘愿绝户,国家应该怎么办呢…

如今的社会图景中,一个特殊群体正悄然壮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不恋爱、不结婚、不生育的人生轨迹,独自在城市的角落里搭建起属于自己的小世界。

针对这个日益庞大的群体,社会学者们赋予了一个精准的称谓——“空巢青年”。

这个群体的规模早已突破了人们的传统认知,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已突破2.8亿,其中独居人口达到1.3亿,相当于每四个家庭中就有一个“一人户”家庭,而这一数据仍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持续增长。

有人口研究专家发出警示:若当前的低婚恋、低生育态势持续,未来数十年内,将有上亿个家庭面临“断代”的风险,也就是传统观念中令人惶恐的“绝户”。

在老一辈的认知里,“断子绝孙”是最恶毒的诅咒,承载着家族延续的沉重焦虑;但在当下的年轻群体中,对于“绝户”这个曾经刺眼的词汇,多数人却表现出一种近乎漠然的态度。

这不禁让人深思:这些“空巢青年”真的过得舒心吗?他们为何甘愿放弃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圆满?这种现象如果持续蔓延,又将给整个社会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

一人独居,三餐外卖,四季无伴,深夜归家面对的永远是冰冷的房门——这是无数在大城市打拼的“空巢青年”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人口学教授李建军曾在公开演讲中表达过担忧:“近十年来,中国空巢青年的增长速率远超人口自然增长率,照此趋势,90后和00后很可能成为不少家族谱系中的最后一代。”

在豆瓣的“空巢青年”小组里,每天都有大量真实的生活片段被分享,字里行间都浸透着孤独的气息。

“周末在出租屋里躺了两天,翻遍通讯录竟找不到一个能约着吃饭的朋友。”

“上次买奶茶被店员少放了料,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想想自己一个人,没必要争执惹麻烦,只能默默认怂。”

“每次加班到凌晨回家,总感觉身后有人跟着,上楼梯时会故意放慢脚步听脚步声,开门前要反复确认猫眼好几次。”

“越是热闹的节日越孤单,去年跨年夜看着窗外的烟花,突然就抱着抱枕哭了,连个分享心情的人都没有。”

细细品读这些文字便能发现,这些年轻人并非天生热爱孤独,绝大多数人都陷入了一种矛盾的境地:既享受着独居带来的自由,又在无数个瞬间渴望着温暖的陪伴。

这背后隐藏的真相是,即便很多空巢青年嘴上挂着“一个人更自在”“恋爱太麻烦”的论调,但从心理需求到生活实操层面,他们都迫切需要一份稳定的情感联结和伴侣的关怀。

毕竟,一个人的生活,总有太多猝不及防的不便与风险,这些时刻最能戳破“自由至上”的伪装。

就在不久前的10月下旬,长沙天心区一位独居女士就遭遇了惊魂一夜:她在主卧浴室洗漱时,门锁突然损坏卡死,由于独自居住且未携带手机,被困在狭小的浴室里动弹不得。

情急之下,她试图用马桶盖砸破双层玻璃门自救,却只砸破内层就已力竭,手部还被碎裂的玻璃划伤,最终只能无助地等待救援。

幸运的是,她及时拨打了119,消防救援人员历经11分钟,先后突破入户门、卧室门和双层玻璃浴室门三道障碍,才将她安全救出,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而更多类似的场景,结局往往令人扼腕。

起点中文网的白金作家“格子里的夜晚”,便是典型的空巢青年,他常年独自居住在出租屋内,潜心创作。

某天他突发心脏病,失去意识后无人察觉,直到十天后才被上门的朋友发现,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就此陨落,只留下未完成的手稿和无尽的遗憾。

几年前引发全网热议的“货拉拉事件”,更让无数人看到了空巢青年的生存困境:23岁的女孩车莎莎独自在大城市打拼,为了节省开支,选择深夜独自联系货拉拉搬家。

由于缺乏同行者的陪伴与沟通缓冲,她与司机之间因路线问题产生误会,最终在恐慌中选择跳车,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个夜晚。

每当回顾这些悲剧,人们总会忍不住设想:如果她身边有个伴侣陪同,或者能及时联系到亲近的人商量,这场本可避免的意外或许就不会发生。

既然从心理到生活,空巢青年都如此需要“有个伴”,那为何选择单身的年轻人还在不断增加,婚恋生育的意愿反而持续走低呢?

答案或许藏在他们反复挣扎却难以突破的现实困境中——不是不想爱,不是不想组建家庭,而是努力过后才发现,有些门槛实在难以跨越,“绝户”更像是一种无奈的妥协。

追根溯源,当代年轻人在婚恋路上遭遇的阻碍,集中体现在三个层层递进的困境中,这三道关卡将无数人挡在了婚姻殿堂之外。

第一个困境,是感情的物质化趋势加剧,恋爱成本高到让年轻人望而却步。

空巢青年的主力,正是那些背井离乡到大城市闯荡的“漂泊者”,他们大多没有原生家庭的有力支撑,一切都要靠自己打拼。

其中少数幸运儿凭借过人的能力和机遇,进入互联网大厂或知名企业,拿着可观的薪水,能维持相对体面的生活质量,但代价是无休止的加班和白热化的内部竞争,每天都像上紧了发条的时钟。

而绝大多数年轻人只能就职于中小微企业,每天重复着繁琐的工作,付出的劳动与回报严重失衡,月薪扣除房租、水电和基本生活费后,几乎所剩无几。

更让人窒息的是“996”“大小周”等工作模式的盛行,他们从清晨九点忙碌到深夜九点,一个月难得休息一两天,连补觉的时间都不够,更别说拿出精力经营感情了。

没钱又没时间,成了当代年轻人恋爱路上的第一只“拦路虎”。

如今的恋爱早已不是“手牵手压马路”的朴素模式,而是被赋予了强烈的消费属性。

一年到头,情人节、七夕、圣诞节、生日、纪念日等大小节日轮番轰炸,每个节日都需要精心准备红包、礼物和惊喜,少则几百,多则数千;约会时的吃饭、看电影、逛商场、短途旅行,每一项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

即便有人咬牙拼到了高薪岗位,摆脱了经济困境,时间的匮乏又会成为新的难题。

因为现代恋爱不仅要求物质层面的付出,更强调情绪价值的供给——生病时的陪伴、失意时的安慰、日常的关心问候,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维系。

在这样的婚恋环境下,大部分年轻女性都希望找到既能提供物质保障,又能给予情绪陪伴的伴侣,可具备这种双重条件的男性数量,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很多年轻情侣的感情,就是在“物质跟不上需求”“陪伴满足不了期待”的双重消耗中,慢慢走向破裂。

于是,不少女性在经历几次失望的感情后,选择主动退出婚恋市场,专注于自我提升;而更多男性在高成本的恋爱压力下逐渐疲惫,开始对恋爱失去兴趣,最终也加入了单身大军。

当单身成为常态,结婚生子自然就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

或许有人会问,要是足够幸运,找到了能相互理解、共同奋斗的伴侣,是不是就能顺利步入婚姻了?

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因为真正的“拦路虎”还在后面——结婚成本高企与两性认知差异,构成了年轻人婚恋路上的第二重困境。

“结不起婚”,已经成了当代年轻人的普遍共识,其中最具争议的便是彩礼问题。

前段时间,江西黎川县发布的一则彩礼治理通告引发了全网热议,当地明确规定结婚彩礼不得超过6万元,试图遏制“天价彩礼”的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