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凌晨,成都天府大道一辆小米SU7 Ultra超速追尾后撞向绿化带起火,车门无法打开致驾驶员身亡。
2025年10月23日早高峰,上海某匝道一辆大众途观L新能源在行驶中突发自燃,车辆最终被烧毁。
2025年10月23日晚,上海一辆理想MEGA在正常行驶至路口时底盘突发火花,最终烧成空架。
......
十天之内,三起事故,不同品牌,不同场景,最后殊途同归烧成了同一个造型的黑色骨架。

于是,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又被架在火上烤了:“我们引以为傲的电动爹,会不会在某个瞬间变成移动火葬场”。
每当类似事件在网络上发酵,恐慌和质疑都会蔓延,而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确实也是“电车似乎真的比油车危险”。
但根据国家消防救援局公布的权威数据,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含纯电动、插电混动等)自燃事件为550起,按照保有量3140万辆计算,自燃概率为0.00175%,即每万辆车中有1.72辆自燃。
同期全国燃油车自燃事故总起数为18360起,按照保有量3.53亿辆计算,自燃概率为0.0052%,即每万辆车中有5.2辆自燃。
没想到吧?燃油车的自燃概率差不多是新能源车的三倍。

不过话又说回来,一旦自燃,新能源车的强度远高于传统燃油车。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的实验数据揭示了新能源车起火的三个特征:
(1)极速爆燃。新能源车从冒出第一缕黑烟到整车被烈焰吞噬,间隔时间仅有1秒。在真实的事故中,这几乎不给车内人员留下任何反应和逃生的时间;
(2)高温剧毒。电池热失控会瞬间释放巨大能量,热释放速率峰值可达11.6MW,燃烧产生的气体中,包含大量一氧化碳等剧毒成分。起火20分钟后,前排的一氧化碳浓度峰值可达14919ppm,这是个足以在短时间内致人死地的数字;
(3)扑救困难。动力电池的燃烧是链式化学反应,传统的灭火方式很难奏效,极易复燃。
看到这里,你应该不难发现,纠结“谁更容易自燃”就是个伪命题。

回到开头的三起事故,小米SU7 Ultra、大众途观L和理想MEGA搭载的都是三元锂电池。在当前主流的动力电池市场,主要有磷酸铁锂和三元锂两大技术路线。
磷酸铁锂电池的优点是稳定,热失控的触发温度更高,即便发生热失控,多数情况下也只是冒烟而不起火。缺点是能量密度相对较低,在同等重量下续航里程会短一些。
三元锂电池的优点是能量密度更高,能实现更长的续航和更快的充电速度。缺点是热失控温度点更低,性质更不稳定。
根据统计,90%的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都与电池热失控有关。
你品,你细品。

过去几年,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陷入一场由“续航焦虑”和“补能焦虑”驱动的军备竞赛:续航没个七八百公里,你都不好意思开发布会;充电没进“15分钟俱乐部”,你都不算头部玩家。
为了在发布会上拿出更亮眼的参数,为了在宣传海报上用数字压倒对手,越来越多的车企选择更激进但安全冗余更低的三元锂方案。消费者在购车时,很自然会被这些诱人数字吸引,忽视背后潜藏的安全隐患。
换句话来说,整个市场正用看不见的危险为看得见的续航和快充买单。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也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当市场出现偏差时,就需要更强大的力量来纠错。
工信部制定的新国标《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实施,其中的核心修订内容,是将热扩散测试的要求从此前的“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报警信号”调整为“不起火、不爆炸”。
这是从“让你逃命”到“努力保命”的本质性飞跃,将倒逼所有车企在电池安全上投入更多成本。

针对过往自燃事故中“车门锁死”的悲剧,强制性国家标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也已经在路上,《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明确规定“车辆在发生碰撞或电池热事件后,非碰撞侧的车门必须能通过机械方式从内外打开”。
这意味着,那些为了美观而存在的隐藏式电动门把手,终于有了一个在断电后依然靠谱的“逃生通道”。
频发的自燃事故,无疑给正在高速狂奔的行业敲响了警钟。
当然,我们不必因噎废食,谈“电”色变,毕竟在当前的电池技术瓶颈下,超高的能量密度与绝对的安全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
而作为消费者,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下一次面对销售顾问天花乱坠的介绍时,多问一句“这块电池安全吗”。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