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用AI重构企业的组织经营范式 | 对话科沃斯

头图:科沃斯集团创新模式研究院院长、科沃斯管理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亮采访|王一粟编写|白 鸽AI大模型落地的第三年,以扫

头图:科沃斯集团创新模式研究院院长、科沃斯管理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亮

采访|王一粟

编写|白 鸽

AI大模型落地的第三年,以扫地机器人起家的科沃斯,正在用AI重构企业组织经营逻辑。

“早在上一代AI浪潮中,我们就开始在产品中使用AI,用来提升产品体验。”科沃斯集团创新模式研究院院长、科沃斯管理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亮如此说道。

但2020年底,ChatGPT来了之后,让科沃斯的管理层也意识到,生成式AI的价值远不止于产品端,其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链条都具备重构潜力。

也正因此,在科沃斯内部,一场关乎企业底层逻辑的战略重构悄然发生。

彼时,如何将AI大模型用于企业经营管理,“我们并没有明确的思路。”赵亮很坦白的说道。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沃斯在内部展开了一场覆盖数千名员工的“全民实验”。

通过全员试用AI工具,科沃斯验证了生成式AI在合同审核、数据整理、方案生成等场景的潜力,最终确立了“碳基与硅基完美融合”的转型愿景,即打造贯穿研发、供应链、采购、营销等全链条的组织智能。

在具体转型策略上,科沃斯的AI转型没有走“自上而下强制推行”的传统路径,而是通过“上下联动、多点突破”的方式,破解了技术落地与组织阻力的双重难题。

原因在于,相比传统软件ERP可以直接“自上而下”应用,AI大模型想要在企业真正落地,就需要经过组织的经验沉淀和积累,而非单纯的技术部署,“否则效果会差很多。”赵亮说道。

但想要AI真正在企业用起来,就需要以业务为导向。那么,就需要切入到员工真实使用场景中。

因此,科沃斯AI转型的第一步是全员赋能。

一方面,科沃斯首先通过系统性培训,提升员工的AI素养与提示词编写能力,打破技术壁垒。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创新大赛、研讨会,科沃斯鼓励员工从自身工作场景出发寻找AI应用机会,再通过技术团队将真实场景需求与企业累积的经验相结合,并形成最终的智能体产品,赋能业务。

如在市场需求挖掘阶段,其技术团队用AI生成代码替代消费者需求挖掘的人工打标环节,就实现了将90%的重复性工作自动化,提升业务效率。

而在内部找到真实场景需求之后,就要以点状的试点作为突破口,打造试点案例。其中,科沃斯财务部门的改造颇具代表性。

在赵亮看来:“财务部门最核心的作用,就是给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但过往财务90%的精力都花费在记账、统计数据等事情上,真正投入决策支持的时间不足10%。”

基于这一场景,科沃斯用AI替代财务部门的基础工作后,使财务团队的核心精力转向经营分析,从而为管理层提供精准决策依据。

这些试点的核心价值,在于沉淀组织经验。当单点场景验证成功后,IT部门将成熟经验标准化、模块化,再串联整合成覆盖完整业务线的智能体。

这种“点状试点-经验沉淀-线性推广-系统集成”的路径,既控制了转型风险,又保证了AI应用与业务需求的高度契合。

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科沃斯AI落地的关键洞察,是“流程重构而非工具嵌入”。

正如福特工业流水线重构了生产逻辑,科沃斯围绕AI特性重新设计业务流程:消费者需求挖掘从“人工爬虫-打标-提取”的长链条,简化为“AI自动筛选-人类深度分析”的高效模式;采购流程从“价格导向”转向“多维度战略决策”,实现了效率与价值的双重提升。

基于此,科沃斯在企业经营管理的AI变革中,最终沉淀出了18个对应核心业务线的智能体,实现了从单点应用到系统协同的进化:

如供应链智能体将依赖人工经验的核价流程自动化,应对硬件产品快速迭代与市场信息波动;采购智能体则突破人类决策局限,综合价格、质量等多维度实现“战略采购”;研发智能体则在跨界产品创新中替代专家完成基础数据整理,大幅缩短研发周期。

另外,科沃斯的AI布局不仅重塑了企业运营逻辑,更沉淀出一套可复制的转型方法论,为传统制造业的AI转型提供宝贵借鉴。

据了解,目前科沃斯也对外组织关于AI应用的企业文化培训活动,对此赵亮表示这来源于外部企业的真实需求,“众多传统企业面临AI转型困惑,而科沃斯的实践经验恰好能提供解决方案。”

当然,科沃斯的对外赋能,并非单纯的商业行为,而是形成了“输出经验-吸收跨行业痛点-迭代自身能力”的良性循环。

当前,在技术快速迭代、市场竞争加剧的今天,科沃斯的实践证明,企业AI转型不是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战略、组织、业务、技术的系统性融合。

基于传统制造业而言,面向未来,AI转型的关键不在于技术有多先进,而在于能否找到技术与业务的结合点、组织与变革的平衡点,最终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本质跨越。

以下是光锥智能对话科沃斯集团创新模式研究院院长、科沃斯管理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亮(内容经光锥智能编辑整理)

Q:科沃斯创新模式研究院的主要职责是什么?科沃斯在AI方向的战略转型大概是什么情况?

A:科沃斯很多年前就开始做智能硬件产品,从扫地机器人开始,再到智能洗地机等,AI在产品上的应用已经很多年,而创新研究院则主要负责探索AI在企业全面经营管理中的应用,而非仅局限于产品层面,并把这些AI应用企业经验总结,给外部企业做赋能。

AI战略转型上,过去主要是将AI用在产品上,改进产品用户体验,从2020年底ChatGPT出来后,我们开始思考这个东西怎么用在企业经营管理上,最开始也并没有明确的思路,后续是全员展开使用这么个应用,当时几千名员工一起用了几个月后,我们认为这跟过去用在产品上的AI还是有区别,它确实可以在更大维度上起到更大作用,所以我们在逐步去深入使用。

到今天为止,我们整个公司是用智能体来实施各方面的管理,从应用效果来说,确实超出最开始的预期,通过大模型发展实现“碳基与硅基的完美融合”。

Q:能详细地讲一下,智能体在科沃斯集团里是怎么用起来的吗?

A:科沃斯并没有做底层模型研发,最开始用大模型,是选择了一些业务方向,比如供应链、研发,以及部分应用空间,以业务为导向,逐步拓展,重点还是看其能否实际用在企业上,提升企业效率,帮助企业创新拓展。从小场景切入,然后逐步整体推进。

Q:有没有具体的案例,比如用在内部人才管理上、系统管理上,文档管理,还是产品研发?

A:截至目前,公司有18个智能体,对应18条业务线,参与企业整体运作,如供应链智能体、采购智能体等。

其中,供应链智能体中涉及到如何做核价,过去比较依靠经验和很多资料的整理,但信息变化速度非常快,且很多时候我们硬件产品本身迭代也比较快,所以过去的核价很依靠人的经验,花费的时间比较长。但现在把过去这些经验沉淀之后,形成智能体,可以实现智能体自动核价,缩短流程,节省很多人员时间。

采购的角度来说,在采购过程中也涉及到比较,如果比较的要素只有两三个,则处理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但如果因素非常多,人其实很难去判断。

我们认为,一个更加理想的供应链关系,或产业关系,应该叫作战略采购,其不仅考虑价格的因素,还需要考虑包括质量等多方面因素。而将这些经验沉淀下来,形成采购智能体,其就可以综合价格、质量等多维度因素,做出比人类更全面的采购决策。

Q:如何利用AI提升产品迭代速度以适应市场变化?

A:在产品触达消费者需求时,主要通过投流智能体批量生成投流方案,同时基于市场反馈迭代优化,确保方案持续改进,确保明天一定比今天做的好一点,今天一定比昨天做的好。而这种方式是由经验累积和沉淀的,其是一种更加稳固可靠的运行方式,也是我们了解市场的一个方式。

产品研发方面,主要是将AI嵌入产品研发流程,例如在跨界产品研发中,前期主要依赖行业专家积累数据,后期则可以通过AI自动化生成内容,从而缩减研发流程并降低成本。

Q:科沃斯推动AI转型的核心思考路径是什么?

A:首先是跟公司一直以来的文化有关系,公司以创新为文化主导,老板提出“全员 all in AI”的战略,在这个情况下,找到一些落地的路径。

但这次的AI跟过去的像ERP等传统软件有巨大的区别,过去的这些系统,是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落地,但此次AI应用更依赖组织经验沉淀,如果没有组织经验的沉淀,AI智能化程度很难真正在企业中落地应用。

所以我们做的第一步就是先通过全员培训提升员工对AI的认知和提示词编写技巧,这是当时的第一步。第二步,我们认为AI并不是纯粹技术层面的额应用,应该以商业和业务为主导,所以从业务层面入手,先沉淀经验资产,再结合需求从点状应用逐步扩展。

AI落地的过程,是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过程,因为早期智能体刚出来的时候,其效果并不是很好,因为早期积累的不够,所以还是要给员工一些信息,所以早期我们做了一下点状的应用,其覆盖面并不是很广,在局部上取得成效后,再把这些点连成一条线,再落实到比如营销、研发或质量等场景中,逐步扩大覆盖面。

Q:科沃斯点状的试点,都是从哪些点开始的?能分享一些案例吗?

A:早期是从员工个体开始,通过举办研讨会、创新大赛,鼓励员工基于个人或部门工作场景寻找AI应用空间,如员工利用AI生成代码优化消费者需求挖掘流程(如替代人工打标提取信息)。

而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是挖掘到了很多真实业务场景的需求,或许这个过程并不一定会做出最终的智能体,但它使我们这个需求得以涌现,得以挖掘出来。有了这些需求后,下一步就是IT部门入场,串联前期的经验,最终形成不同条件的智能体。

Q:科沃斯和添可的品牌定位有何区别?AI如何支撑双品牌的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

A:两个品牌虽然都是家庭清洁产品,但本身品牌定位略有区别,科沃斯的定位是服务“懒人”,提供无需动手的家庭清扫体验;添可则主要服务“精致人群”,对家庭清洁有更高的要求,但也更愿意动手实践,我们为其提供便捷的居家清洁体验。

AI作为底层技术,在底层逻辑上统一推进,其可以适合千行百业和各种个重要的产品,底层逻辑是相同的,但在具体层面是有一些区别,其运作流程和方式也会有区别,会结合不同品牌的业务场景(如客户定位差异)进行定制化应用。

因此,从底层角度来说,我们推进AI是一起推进,但在具体业务层面,还是坚持以业务为导向,中间衍生出来会有一些微小的一些区别,结合具体的业务场景,所以综合来说就是一个底座,但是结合不同的业务场景有不同的应用空间。

Q:科沃斯为何对外提供AI咨询服务?

A:最开始也是在内部展开了早期的AI培训,外部企业对科沃斯的AI应用经验感兴趣,所以来听了我们的一些课,我们也给其讲了目前企业正在推进的AI应用进展,其认为比较有价值,所以会邀请我们出去讲一讲。

我们并不是培训机构,也没有专门做任何培训,但此时发现外界确实有这方面的需求。另外就是通过服务其他行业的过程中,我们也获取了跨行业痛点与需求,可以反向提升自身AI应用水准。

所以是两个原因:一个是市场有真需求,而我们确实积累了一些经验,能够给外部企业用,这是一件有社会价值的事情;第二个则是通过这件事可以反哺自身业务发展。

Q:科沃斯对外传输的AI的核心方法论是什么?

A:我们整个推进AI的过程,是延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的过程,一切从业务出发,以业务需求为导向;第二点不将AI简单的看作是工具,要顺应人性,不去思考用了AI后要裁掉多少员工,而是通过变革提升效率,给予员工安全感;第三点,则是要将AI真正嵌入到企业流程当中,进行流程重构,重点围绕AI特点改造企业流程,而非仅将其作为工具嵌入现有流程。

举例来说,很多年前福特的工业流水线,它实际上看起来好像是一种工厂布局的变化,但其实背后是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完全不同技术应用的维度,还有就是员工工作方式的巨大区别。

这跟今天的大模型一样,很多人只是把AI当做一个聊天机器人,远远发挥不了它真实的用途,所以一定要把它嵌入到公司流程,并围绕AI的特点来布局公司流程,这才是最终的路径。

Q:能举一个具体的案例吗?比如说之前的流程是什么样子?现在用AI把它改造成一个什么样的新的流程?

A:比如了解消费者需求,传统流程是需要人工爬虫+人工打标(90%人力)+价值提取(10%人力),真正有价值的只有后面的10%,但如果不经过前面的90%,很难真正获取最后的价值,因此,在企业中有大量不增值的流程没有办法完全杜绝掉。而AI改造后,AI自动读取爬虫信息并判断,将人力从打标转移至价值提取(如需求分析、舆情预判),提升效率。

但有时候人和人之间的直接交流,AI还不能完全取代,那就让人做人的事情,AI做AI的事情,虽然总人数看起来并没有实质性变化,但给客户创造的价值和给企业带来的收益是有根本性变化。

还包括我们企业内部,比如财务部门,于财务部门开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给公司管理者提供决策的依据和参考,但其大量的时间都花在记账等事情上,最终真正用在给公司决策参考依据的时间,可能10%都未必有,在这种情况下,用AI替代财务人员的记账、统计等基础工作,释放人力用于市场分析和决策支持,提升财务部门对企业的价值。

所以我举这两个例子是想说明,AI进入企业经验管理,并不是说这是一个裁员的局,而是优化整个公司人员配置,或者是整个效率提升的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