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和王:乘着诗人的思绪,评邢之诺《狼狈的缠绵》的情感真像

乘着诗人的思绪:——评邢之诺《狼狈的缠绵》的情感真像作者:和王《歌剧2》是Vitas的成名曲,歌曲MV讲述人鱼在人类世界

乘着诗人的思绪:

——评邢之诺《狼狈的缠绵》的情感真像

作者:和王

《歌剧2》是Vitas的成名曲,歌曲MV讲述人鱼在人类世界的孤独与寻找同类的故事,自2000年发布以来,凭借其独特的海豚音唱法和深情的演唱风格风靡全球。一曲听罢你会有怎样的感想?早年的邢之诺的答案绝对令你惊讶——狼狈的缠绵!诗人不是随着歌曲对人鱼与人类爱恨情仇进行线性叙事描叙,而是借题发挥,采用更冷更酷的手段,让读者犹如闯入了一个精心布置的犯罪现场。这里,情感不是自然生长的植物,而是一件被拆解、被审视的证物。歌者是受害者,诗人是冷静的侦探。

开篇的“剩月零风,旖梦翩跹”美得像个陷阱。 当你几乎认定这是一首古典的婉约抒情诗时,一记冰冷的耳光——“诡异的夜晚”——就立刻打碎了所有预设。这转折太刻意,太不自然,令人瞬间明白:诗人邢之诺不是在记录一场梦,而是在搭建一个实验室,自己走进去,然后点燃了情感的瓦斯。

诗里那些极致的感官描写——“迷乱的发丝”、“熊熊烈焰”、"羞云怯雨,轻喃娇喘"——读起来并不让人面红耳赤,反而有一种奇怪的抽离感。最令人脊背发凉的,是联想到Vitas那非人类的海豚音极限拉扯成一道透明的、近乎虚无的声线,美得令人战栗,却也因超越常态而显得诡异与疏离。它不就是这场“缠绵”的最佳注脚吗?一种悬浮在半空、无法落地的激情,一种剔除了血肉的、纯粹的形式。

所以,这首诗真正令人狼狈的,不是爱而不得,而是这种“看透了自己还要演下去”的无奈。现代人们看了太多小说电影,学了太多心理学名词,以至于在心动的那一刻,脑海里就已经预演了分离的剧本。诗里说“童话故事结局提前”,正是如此。我们成了自己爱情的“剧透者”,这种清醒,比任何盲目都更让人绝望。于是,所有炽热的场面,最终都指向一个冰冷的核心。“灵魂狂舞飞天”之后,是“没有真实感地旋转”;“蒸发出滚滚岩浆”的极致燃烧,换来的却是“疲惫到无力说再见”的彻底虚脱。这种从沸点到绝对零度的跳跃,不是情感的自然衰退,而是一场实验的必然结果。

结尾堪称神来之笔。当“裹紧浴袍,思绪飘远”时,歌者终于从角色里走了出来。那个“苍白的微笑”,是人们成天挂着社交面具的最后一丝残影。而“掐灭手中的烟”,则是一个比任何痛哭流涕都更决绝的句号——动作私密,带着一丝不耐烦,是留给自己的、最后的仪式。

随着诗人的思绪,人们残忍地明白了一个真相:在现代情感里,我们常常一分为二。一个在场上翻滚,一个在看台冷眼旁观。那两朵“来自契丹”的玫瑰,之所以动人,或许正因为它们天然的异域感,象征了一种我们永远无法完全融入的、他者般的激情。而我们,就像诗中的“我”,在枝茎燃烧的整个过程里,灵魂的某处,始终未曾真正沾染一缕花香。

另附原诗以共赏:

《狼狈的缠绵》

作者:邢之诺

记:——听俄罗斯海豚音 维塔斯/Vitas《歌剧 2》有感。

剩月零风,

旖梦翩跹,

缘薄情浅。

诡异的夜晚,

闪烁的眼神亦真亦幻。

旖旎的缠绵,

迷乱的发丝似遮似掩。

多少情条,

多少恨叶,

多少疯癫,

化为今宵这场寂寥的狂乱。

幽影里的两朵玫瑰来自契丹,

任枝茎纠结成一团熊熊烈焰,

蒸发出滚滚岩浆的沸点。

羞云怯雨,

轻喃娇喘,

世界末日倒计时,

星眼朦胧偎人颤。

几多凄然,

几多绝望,

几多不甘,

任灵魂在嘶哑与窒息中狂舞飞天,

没有真实感地在这片空洞中旋转。

无悔的倾城,

微妙的纠缠,

压抑的伤感,

情惑、情殇、情仇,

疲惫到无力说再见。

千百度的走远,

千百度的回返,

千百度的辗转,

自编、自导、自看,

童话故事结局提前。

最后一次,

主演《失乐园》;

最后一次,

感觉你的温暖;

最后一次。

吻你酣睡的脸;

木然地盯着镜中迷离的桃面。

裹紧浴袍,

思绪飘远。

半掩之门探出你不安的容颜。

氲氤袅袅中,

苍白的微笑浅浅一绽,

掐灭手中的烟。

另附邢之诺简介:女。祖籍南阳,现居北京。斋号“冷逸轩”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作家、诗人、音乐评论者、朗诵者、美国FENIX360(霏尼克斯)全球艺术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