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办公大楼时,手机响了。是大学同学群里的聚会通知,热闹非凡。老李默默关了群消息——上个月项目失利时,他就感觉这个圈子正在疏远他。
(一)
回家路上,他顺路去了老周开的面馆。
热汤面端上来,老周在他对面坐下:“看你这样,有事?”
老李苦笑:“下岗了。”
老周擦擦手:“我这儿缺个帮手,你要不嫌弃,明天就来。慢慢找,总有出路。”
老李眼眶发热。十年前老周创业失败,是他连夜送去五万块钱,连借条都没打。这事他早忘了,老周却记了一辈子。
(二)
失业第三周,老李开始整理通讯录。
他删掉了三百多个“好友”——那些只在过年收到群发祝福的名字。退出七个沉寂已久的群,拒绝了所有“改天聚聚”的无效邀约。
妻子不解:“太绝情了吧?”
老李摇头:“不是绝情,是清醒。时间就这么多,该留给真正互相需要的人。”
他发现,能留下的不过三类人:
· 情绪稳定,遇事不互相消耗
· 能力相当,资源能够互补
· 价值观同频,说话不用解释
(三)
两个月后,老李在招聘网站看到一家公司在招项目经理,要求很符合他的经历。他想起多年前帮过一个年轻人小赵,现在正是那家公司的人力总监。
他犹豫要不要联系。妻子说:“你当年那么帮他,现在开个口怎么了?”
老李还是先做了功课,把对公司业务的理解和建议整理成文档,才拨通电话。
小赵很爽快:“李哥,你的能力我清楚,明天来见见我们老总吧。”
挂电话前,小赵轻声说:“谢谢你当年相信我。”
老李明白,这不是讨要人情,而是他值得——他的能力,加上过去的善意,构成了现在的机会。
(四)
面试很顺利。入职一个月后,老李发现圈子悄悄变了。
以前那些若即若离的合作伙伴,现在主动约他喝茶;几个多年不联系的老同事,突然在微信上嘘寒问暖。
他想起《道德经》里的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真正的清醒,是知道自己现在什么位置,能进什么圈子,该珍惜什么关系。
(五)
年底公司年会,老李带了老周一起去。
有人私下问:“怎么带个开面馆的?”
老李笑笑:“他是我最该珍惜的人脉。”
对方不解。
老李没有解释。他明白,真正的人脉不是“认识谁”,而是“谁愿意为你背书”。当你自己成为资源,自然会吸引对等的关系。
(六)
现在,老李常对年轻同事说:
“别担心圈子不够大,要担心自己够不够值。
弱的时候,人脉是水中月;强的时候,人脉是指南针。
把自己活成答案,而不是总在提问。”
这世界从来不少锦上添花,缺的是雪中送炭。
而你要做的,是让自己先成为那匹“锦”,同时记得那些在你还是“雪”时,为你送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