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满释放的那一刻,无论是服刑人员还是家属,心中满是久别重逢的喜悦与激动。但当监狱大门缓缓关上,真正踏入久违的社会时,喜悦很快会被迷茫取代 —— 多年的监禁生活,早已改变了他们的性格、习惯和心态,面对陌生又复杂的世界,他们像迷路的孩子,不知该如何迈出下一步。
对刑释人员而言,回归社会的每一步都布满挑战。最直观的是外界异样的目光,哪怕只是路人不经意的打量,都可能刺痛他们敏感的神经;更现实的是就业压力,即便在监狱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际的差距、“有前科”的标签,都让他们在求职时屡屡碰壁,提前做好的心理准备,仍难抵一次次被拒绝的失落。
就业碰壁、家庭关系磨合、日常开销压力等现实难题,会像潮水般接踵而至。他们本就因长期封闭而脆弱的内心,在巨大压力下更易无所适从,甚至会短暂怀念监狱里“规律、无需操心”的生活——那并非留恋监禁,而是对现实压力的本能逃避。毕竟在监狱里,没有选择的权利,也就没有选择的烦恼,每天只需听从指令做事,不用思考未来、不用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这种“被动式”生活久了,便成了一种习惯,也让他们与正常社会越来越远。
长期与外界隔绝,是他们回归的最大障碍。服刑期间,身边都是同样处境的人,不觉得有何异样;可出狱后才发现,自己早已跟不上社会的节奏:智能手机的复杂功能、移动支付的普及、职场的沟通规则,甚至是城市的街道变迁,都需要从头学习。那些在普通人看来习以为常的小事,对他们而言,都是需要跨越的难关。
其实,这种不适应并非个例。从“被安排一切”的简单生活,突然切换到“凡事要自己决策”的复杂环境,任何人都会感到手足无措。此时,家属的态度至关重要,千万不能急于求成。不要催促他们“快点找工作”“快点恢复正常”,更不要因他们的“笨拙”而指责抱怨,多给一点时间和耐心,陪他们学习使用手机、熟悉出行路线、适应职场规则,一点点帮他们重建自信。
而这份支持,从服刑期间就可以开始铺垫。家属可以通过书信,详细给他们讲讲外面的变化:“现在出门不用带现金,手机扫码就能付款”“附近新开了很多工作机会,等你出来咱们一起看看”“孩子现在懂事了,会帮着做家务了”。这些具体的分享,能让他们在监狱里就提前了解社会,减少出狱后的陌生感;更能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家人的支持,知道自己并非孤立无援,从而在改造期间更有干劲,坚定重新融入社会的决心。
如果忙碌到没时间跑邮局,微信小程序【诚心家信】就能帮你传递牵挂——在线书写家书、上传家人照片,让他们在高墙内就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与社会的脉动。出狱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刑释人员需要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改变”,而是家人的包容、耐心与陪伴。只要有人愿意拉他们一把,给他们适应的时间,他们就能慢慢走出阴影,重新拥抱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