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育儿补贴 3600 元能否破局?高成本时代的生育难题

当中国总和生育率在 2024 年降至 1.3 左右,与瑞典、德国等发达国家一同面临生育 “二次探底” 时,一个更值得关注

当中国总和生育率在 2024 年降至 1.3 左右,与瑞典、德国等发达国家一同面临生育 “二次探底” 时,一个更值得关注的数据浮出水面:中国养育一个孩子到大学毕业的平均成本高达 62.7 万元,是人均 GDP 的 6.9 倍,这一比例是德国的两倍、法国的三倍多。生育成本与生育率之间的反向关系,正在重塑当代家庭的生育决策。

生育成本的重压体现在家庭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从产检到分娩,初始医疗支出就达5 万 - 15 万元;0-3 岁婴幼儿的奶粉、尿布和托育费用年均4.5 万 - 11 万元;而 3-18 岁阶段,公立教育路径总成本约50 万 - 100 万元,若选择私立学校则飙升至150 万 - 300 万元。

深圳一位母亲晒出的高中三年75.75 万元账单中,一对一补课费高达 29.81 万元,折射出教育 “军备竞赛” 对家庭开支的吞噬。更隐性的成本在于,3 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供需缺口巨大,超过三成家庭有托育需求却难以满足,迫使母亲放弃职业发展回归家庭。

高成本直接抑制生育意愿。调查显示,子女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 30.1%,养育成本整体占比接近 50%。当房贷压力与育儿开支双重挤压家庭预算时,“生不起、养不起” 成为普遍心态。

这种困境并非中国独有,瑞典、芬兰等曾以高福利支撑生育的国家,2024 年生育率也分别降至 1.34 和 1.25 的历史低点,印证了成本压力对生育决策的全球性影响。

政策层面已开始发力破解困局。2025 年实施的全国育儿补贴制度明确每孩每年 3600 元的基础标准,资金通过 “一卡通” 直达家庭。

部分城市同步增加公立托育机构供给,优化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以降低课外辅导支出。但要真正撬动生育意愿,还需构建涵盖生育、养育、教育的全链条支持体系

从延长产假与男性陪产假,到落实税收优惠和住房政策倾斜,再到推进教育 “双减” 政策落地,多维度降低家庭生育成本。

生育率的背后,是无数家庭在成本与希望间的权衡。当政策支持能切实缓解养育压力,当 “生娃不致贫” 成为社会共识,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才能迈出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