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三国。
长坂坡一战,历来是演义里最让人热血沸腾的段落之一。
赵云白袍银枪,怀抱阿斗在曹军阵中杀进杀出,从四更天杀到天明,先后挑落曹营五十多员战将。可就在他杀得精疲力尽,眼看要冲到长坂桥时,文聘带着一队人马追了上来,幸亏燕人张飞早就等在那边接应赵云。

要是当时张飞真的没在,赵云单凭自己,能不能击退文聘?真打起来,又得要多少回合?
文聘的武艺定位:荆州悍将,却非超一流水准要搞清楚赵云能不能赢,得先摸透文聘的实力。文聘这号人物,在演义里不算最顶尖的猛将。他原本是刘表麾下的大将,当年刘表让他镇守荆州北部,抵御曹操的侵袭,可见其带兵能力不弱。

后来曹操拿下荆州,文聘一开始还不愿投降,直到曹操说 “汝何不早降”,他才哭着说 “无面目见天下人”,最后归降曹操,这份忠义劲儿,倒也让人佩服。
归降曹操后,文聘的表现也有迹可循。比如在襄阳那会儿,他曾和魏延交手,虽然原著没说具体回合数,但描述上是两人从巳至未,打了有6个小时之久。当然了,双方是有带兵混战的,魏延没多少兵,后边被打散之后就跑路了。这说明什么?说明文聘的武艺在魏延之下。毕竟,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拿不下势单力孤的魏延。

这么看,文聘的武艺大概在曹操麾下中上游水平,大抵与李典、乐进大差不差,可比起张郃、徐晃,还差着点意思,更别说跟赵云这种超一流猛将比了。
赵云的战时状态:杀透重围未竭,护主之心更添锐再看赵云当时的状态。很多人觉得,赵云从四更杀到天明,杀了五十多员将,肯定已经力竭了,面对文聘说不定会吃亏。可仔细翻原著就知道,赵云这一战虽然打得苦,但并没有到 “油尽灯枯” 的地步。中间虽然一直在打,但他是边杀边突围,并不是跟曹军主力死磕。

更关键的是,赵云怀里抱着阿斗,这可是刘备的独苗,护主的决心让他反而更有爆发力。之前他战马陷入土坑,眼看张郃要补枪,结果战马 “忽从坑中跃出,平空一跃,跳出坑外”,这背后其实是赵云的意志在支撑。
而且他还夺了夏侯恩的青釭剑,这把剑锋利无比,“砍铁如泥”,等于是多了一件趁手的兵器。所以真遇到文聘时,赵云虽然疲惫,但核心战力还在,尤其是护主的信念,只会让他比平时更勇猛。

既然文聘武艺不如赵云,赵云状态也没到极限,那真打起来,多少回合能出结果?咱们可以参考原著里类似的对战。比如穰山之战时,体损赵云跟张郃打了三十回合,张郃才退;后来赵云在汉水之战,面对张郃和徐晃两人,一杆枪舞得 “浑身上下,若舞梨花”,吓得两人不敢上前。

文聘的武艺比张郃差,同样体损状态,赵云对付张郃要三十回合,对付文聘,自然用不了那么久。
再看文聘的心态,他追赵云时,其实是 “奉命追击”,并没有死战的决心。原著里文聘追到长坂桥时,看到张飞在桥头,“便勒住马,不敢近前”,后来曹操来了,他才敢上前回话。这说明文聘本身就比较谨慎,遇到硬茬子不会拼命。

要是面对赵云,打了十几个回合后,他发现自己根本占不到便宜,反而被赵云的枪法压制,甚至可能被赵云挑落盔缨、划伤铠甲,以他的性格,肯定会 “虚晃一枪,拨马便走”,不会跟赵云死磕。
这么算下来,赵云对付文聘,大概十五到二十回合就能分出胜负。前十个回合,两人互相试探,文聘还能撑住;到了十五回合后,赵云的枪法会越来越快,青釭剑也能发挥威力,文聘就会感到吃力;最多二十回合,文聘必然会因为不敌而撤退,赵云也就顺利突围了。

其实还有个细节不能忽略,就是当时的战场环境。
长坂坡一片混乱,曹军虽然人多,但都是各自为战,文聘带来的人马也不算特别多。赵云是 “突围”,目标明确,就是冲出去;文聘是 “追击”,还要顾及手下的士兵,不能像赵云那样专心厮杀。
这种情况下,文聘很难集中精力跟赵云单打,反而会因为担心手下士兵被赵云冲散,而分心。反观赵云,眼里只有 “突围救主”,根本不会被其他事情干扰,这种专注度,也会让他在对战中占据优势。

总结下来,就算当时张飞没在长坂桥,赵云也能击退文聘,大概十五到二十回合就能达成突围。毕竟赵云的武艺本就比文聘高出一截,再加上护主的决心和战场环境的加持,文聘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诸位看官,要是文聘当时带的不是一队人马,而是曹操的虎豹骑精锐,赵云就算能击退文聘,想顺利突围,会不会就没那么容易了?
欢迎评论区煮酒论英雄,友善交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