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0年,46岁袁崇焕被凌迟处死,挨了3543刀。直到皮肉已尽,袁崇焕依旧哀嚎不断,过了半天才咽气。可没成想,当天夜里,袁崇焕的首级竟凭空消失,直到150年后,才揭开真相! 袁崇焕,明朝末年抗击后金的杰出将领,他曾在多次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保卫京师民众,获朝廷重用。然而最终却因种种变数,遭明帝疑忌,惨遭灭顶之灾。 1622年,袁崇焕指挥有方,大败来犯的后金军队,声名鹊起。五年后,当皇太极率军突袭京城,他再次以卓绝战功击溃敌军,赢得极大声望,明思宗对此信任备至,将他提拔为一品尚书。 然而就在袁崇焕功成名就之时,命运却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1629年,皇太极再次率军突袭,此役中,袁崇焕与敌军擦肩而过,失去了围剿的最佳时机。很快,后金开始散布谣言,诋毁袁崇焕内通外国。 明思宗素来多疑,在邪说入耳后人心惶惶,对曾经的心腹大将也是疑神疑鬼。 最终,在这些未经证实的诽谤中,明思宗下了决心,在菜市口将袁崇焕凌迟处死,公开示众。而现场观看的民众竟然不救反欢,有人更是丧心病狂地争相购买将军的肉吃用。 正当众人见死不救,兴高采烈时,一位姓佘的侍卫,在黑夜的掩护下,将袁将军的首级取了下来。 他冒着生命危险,将遗骸秘密运回家中,专门在家中的一隅开辟了“义园”,并将将军的头颅安葬在那里。他用鲜花环绕祠堂,日日打理,以报答忠魂。 为了不使秘密被发觉,佘侍卫辞去了官职,多年之后,他将此重托付给子孙后代:希望他们世世代代守护这块墓地。 150年后,在乾隆年间,这段义行终于为人所知,乾隆帝对佘家的坚持深表敬佩,为袁将军平反昭雪。而佘家后人也始终信守诺言,默默无闻地守护这片墓地。 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这“守墓运动”已经持续了近400年,佘家人世世代代地将这个义举视为家族的使命,没有一刻改变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