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8月,一名中国籍旅客在瑞士航班上,快速从贴身衣袋里掏出两页绝密文件,用手揉搓后塞进嘴里,大口咀嚼吞下肚去,然后销毁随身携带的机密胶卷。反特片子里才有的惊险一幕,其真相多年后得以公开。 在1964年的一个夏日,周钟型,一名中国外交信使,与他的同事李世滨踏上了一段紧张而充满惊险的旅程。他们携带着中国外交邮袋和绝密文件,从西非经过埃及开罗,准备转道巴基斯坦卡拉奇回国。周钟型和李世滨对这次任务充满紧张,知道他们肩负的不仅是文件,而是国家的秘密和荣誉。 那天晚上,他们登上了瑞士航空的DC-9客机。飞机在开罗机场的跑道上加速滑跑,准备起飞。突然,一声巨响划破夜空,飞机腹部似乎撞击了什么。乘客们震惊,但很快在空乘人员的安抚下恢复了平静。但周钟型感觉到了不对劲,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旅客,他知道这种声响绝不寻常。 飞机起飞后,状况更加不妙。它摇摇晃晃,左右舷窗高低不平,无法正常爬升。周钟型心中警钟大作,他悄悄来到尾舱,询问空姐情况。得到的回答是“一切正常”,但他知道空姐在说谎。这时,他意识到情况可能远比他预想的还要糟糕。 周钟型的心跳加速。他回到座位,偷偷地从贴身衣袋里取出那两页绝密文件。他知道如果这些文件落入错误的手中,后果不堪设想。他决定采取极端的措施。在同事李世滨震惊的目光中,周钟型用手迅速揉搓这些文件,然后塞进嘴里,咀嚼吞下。紧接着,他又迅速销毁了他随身携带的机密胶卷。李世滨的眼中满是不可置信,但他明白周钟型的决定是必要的。 随着飞机的不稳定摇晃,机舱内的气氛开始急剧变化。原本的安静被打破,乘客们开始窃窃私语,不安的目光四处游离。一些人开始紧张地检查安全带,有的则试图窥探窗外,寻找任何可能解释这种不寻常情况的线索。 在这紧张的气氛中,周钟型和李世滨坐在他们的座位上,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决心和默契。周钟型轻轻地对李世滨说:“保持冷静,我们必须做好最坏的准备。” 李世滨点了点头,他的眼神坚定,尽管内心波涛汹涌。 这时,一个年轻的母亲试图安抚她哭泣的孩子,空乘人员忙碌地穿梭在走道上,试图缓解乘客的恐慌。但他们的努力似乎收效甚微,乘客们的恐慌情绪像波浪一般,一波接着一波。 周钟型环视四周,注意到一位老年男士正紧紧握着座椅扶手,眉头紧锁。他起身,走向那位老者,用他略带口音的英语安慰道:“先生,请保持冷静,我们很快就会安全降落。” 老者看了看周钟型,虽然仍然紧张,但在周的鼓励下,他的表情稍稍放松。 李世滨也没有闲着。他靠近一个显得特别不安的年轻女子,轻声地对她说:“请相信,我们的飞行员是经验丰富的,他们一定会带我们安全着陆。” 女子看着李世滨,眼中闪过一丝感激。 随着飞机平稳下来,周钟型和李世滨的内心也逐渐平静。他们的目光中不仅有庆幸,还有深深的自豪。他们是中国的外交信使,一种特殊而崇高的职业。这个身份不仅意味着他们必须在全球范围内传递重要信息和国家机密,而且还意味着他们时刻准备着为国家的利益和安全付出一切。 在这个职业中,周钟型和李世滨并不是孤单的。历史上,许多中国外交信使在执行任务时牺牲了自己的生命。1958年10月17日,肖武和宁开逸在飞往莫斯科的途中遇难,他们去世时双手仍紧紧抱着外交邮袋,显示出他们对使命的忠诚与坚定。1959年12月13日,何平和张慕先在飞往苏联乌兹别克途中遭遇不幸,他们的遗体直到次年春天雪化时才被找到。1963年7月13日,周敬寸和隋玉珊在飞往莫斯科的途中,在伊尔库次克机场降落时遇难,飞机发生爆炸起火。 周钟型和李世滨都深知,他们所承担的不仅是任务的重量,还有先烈们的精神和遗志。他们为能够继续这样的事业而感到自豪,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 飞机最终平稳着陆在目的地,乘客们纷纷起身,周钟型和李世滨也随之离开座位。他们走出机舱,踏上外交使命的新一程,心中充满了对前辈们的敬意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在这个和平安宁的时代,周钟型和李世滨深知,他们的平凡工作背后,是无数先烈们的牺牲和奉献。他们为国家的利益,不辞劳苦,常年奔波于国际航线之上,维护着国家的秘密和安全。他们的故事,虽不为世人所熟知,但他们的贡献,却是国家历史的重要一环,值得每个人铭记与致敬。向维护国家利益的先辈们致以崇高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