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当许多企业还在应对“内卷式”竞争和市场低价困境时,兰州石化榆林公司却凭借其智能化工厂建设和产品创新实现了逆势上扬。通过工业AI算法重构核心流程,该公司单炉乙烯收率同比提高0.37%,高附加值产品产量大幅增长。
毛乌素沙地边缘,中国石油兰州石化榆林公司中央控制室里的数字大屏正实时跳动着全厂生产数据流,多智能体协同AI系统悄无声息地优化着每个生产环节。
01 智能工厂升级,数据成新生产要素
兰州石化榆林公司的转型之路始于数年前的前瞻布局。作为国内首个创新实施“物理工厂+数字孪生体”同步交付的示范项目,该公司在建设初期就确立了智能化工厂的愿景。
2021年,兰州石化被列为中国石油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首批试点企业,开始在榆林80万吨/年乙烷制乙烯项目创建智能化工厂。
如今的榆林公司工厂已经实现了数字孪生技术的全面应用。基于数字化交付成果,工厂对设备资产进行对象化数据治理,构建出完整的数字孪生工厂。
这座数字工厂覆盖生产、设备、安全管理全领域,清晰精准地标明设备、管道、仪表等工厂对象4万余个,装置模型元件达260万个。
02 AI生产优化,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
榆林公司智能化工厂的核心优势在于实现了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根本转变。工厂通过305台关键设备安装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安装有线加速度传感器1096个,温度传感器120个,边缘计算设备111台。
这些设备全面实现了生产、设备、安全、环保各专业动静态数据的全量化采集,为数据驱动的专业管理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AI技术的深度应用让生产流程实现了“规划-决策-执行”闭环,预测准确度达99.79%。乙烯装置平稳率达到100%,自控投用率超过99.6%,装置综合能耗较行业平均水平降低了15%。
03 产品高端化,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
面对市场竞争,兰州石化的应对策略是让高端产品品质更优,让副产品附加值更高,让厚利产品产量更足。
在聚烯烃产品领域,兰州石化攻克了茂金属“卡脖子”技术难题,成为国内少数同时具有茂金属聚乙烯、茂金属聚丙烯等生产能力的企业。
公司形成了以医用及车用聚烯烃材料、茂金属聚乙烯管材料、超高压电缆绝缘基础材料、高羧丁腈橡胶等为代表的多个系列高端产品。
这些产品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与品质优势,成为企业核心效益的支柱力量。
兰州石化对石油焦的开发应用体现了传统石油化工向新能源领域延伸拓展的新思路。
通过技术攻关,兰州石化成功将石油焦提升为可用于锂电池负极的原料,实现利润翻番。
目前,兰州石化每月稳定向新能源企业供应2000吨石油焦,自今年3月以来累计增效3000余万元。
这一成功实践不仅盘活了炼油副产品的隐形价值,也为传统石油化工企业提供了“减油增特”的新蓝本。
兰州石化榆林公司凭借智能化转型与产品创新,在传统能源行业竞争中实现了逆势增长。
通过建设国内首个全要素智能化工厂,乙烯收率从2021年的76.2%提升至79.68%,装置平稳率达到100%,自控投用率超过99.6%。
这家曾经扎根戈壁的企业,如今已成为行业智能化标杆,其通过数字化转型驱动高端化、绿色化发展的经验,为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