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手拉手学校交流,引导学生树立高校学习目标与科技梦想,了解科学家事迹精神,2025年10 月23日,大兴区礼贤二小与丰台区东高地四小学生携手走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启沉浸式空天文化与科技实践之旅。
漫步北航校园,触摸空天底蕴
清晨,两校师生在北航新东门集结完毕,满怀期待地开启了校园参访之旅。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漫步于北航校园,从科技感十足的教学楼到“月宫一号”空间基地,孩子们的笑声让手拉手的情谊更浓,也让“多交流”的目标变成了看得见的快乐。


漫步时空之旅,感受百年征程
走进逸夫科技馆,同学们就被眼前的“时空长廊”吸引:从 1903 年莱特兄弟的“飞行者 1 号”模型,到我国第一架自主研制的喷气式歼击机“歼 - 5”,再到“神舟”飞船返回舱、“嫦娥”探月探测器的 1:1 复刻件,每一件展品都像一本立体的“航空航天发展史”。“原来从模仿造飞机到探月探火,人类花了一百多年!” 一名学生拽着同伴的袖子惊叹,眼中满是对探索力量的敬畏。行至科技馆二楼 “两院院士墙” 前,喧闹的现场骤然安静。当讲解老师讲述北航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 获得者王永志的事迹时,孩子们听得格外专注——“为火箭减少 600 公斤燃料” 的故事,让他们直观认识到逆向思维的价值;而王永志敢于质疑权威、突破常规的经历,更让大家深刻体会到 “创新精神” 是科学家精神的核心。





探秘核心机械,对话飞天梦想
随后,同学们走进航空航天博物馆。这里陈列的真实飞行器、珍贵航天设备,让大家得以零距离“对话”空天科技。从早期航空模型到先进航天仪器,从飞机发动机的迭代更新到飞行器向火箭卫星的技术跨越,学生们深入了解核心装备构造原理,触摸中国航空航天的奋斗历程。在这里,孩子们抬头可见民航客机展开的机翼,低头能看清涡轮叶片的蜂窝状纹路;拆解成零件的发动机像“剖开的机械心脏”,每根管线都藏着飞天密码;从布满旋钮的老式仪表盘到轻薄如平板的数字显控——当指尖划过展柜玻璃,仿佛触摸着中国航空航天跨越半个世纪的“心跳”。一件件展品诉说着空天事业的腾飞故事,也将“飞天梦想”深深植入孩子们心中。







制作“北京1号”,解锁科技乐趣
午后的实践课更是让快乐翻倍!拿到“北京1号”航空模型零件后,同学们瞬间化身“小小工程师”:有的专注拼机身,有的细心粘胶水,遇到难题便围在一起讨论。“这里要对齐,不然翅膀会歪!”两名学生头挨着头调整零件角度,默契十足。当亲手制作的模型终于立起,脸上的自豪与喜悦溢于言表——在动手实践中,孩子们不仅感受到科技的乐趣,更体会到“创造”的成就感。





聆听北航故事,锚定成长方向
北航学霸学长学姐的分享环节,让孩子们对“逐梦空天”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博士学姐以“梦幻的太空”为主题,结合自身求学与科研经历,普及航空航天知识,并鼓励大家“以梦为马、勤学善思”,在追逐空天梦想的道路上勇敢前行。同学们认真聆听、不时点头,从榜样的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对未来的学习方向也有了更明确的规划。



活动最后,同学们举着亲手制作的航空模型,依依不舍地与北航告别。这一天,他们不仅加深了手拉手伙伴的情谊,更在“触摸历史、遇见榜样”中读懂探索的力量,种下了“科技梦、名校梦、报国梦”。相信这场北航之旅,会成为孩子们成长中的一束“光”,照亮他们未来的逐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