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资料显示,我军人数规模的巅峰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当时陆军下辖有36个军,125个师,海陆空加上二炮,总兵力高达661万,但为何对越自卫还击战时,大部分都是新兵?
1975年11月下旬,军委颁布了由总参制定的甲乙种步兵师编制表。
两种编制的不同之处在于甲种师是全训部队,满编在1.2万人左右,全年执行军事训练,驻扎在边境和其他战略要地,随时可以投入战斗。
而乙种师是简装师,兵力只有甲种师的一半,大约在6千人左右,平时主要执行农垦生产、建筑施工和营建任务,驻扎在后方纵深地区。
当时的甲乙种师的编制是符合我国当时对苏备战情况的,如果和苏联一开打,有甲种师的军在前面顶,可以给在后方的乙种师挤出1-3个月的时间,用来补充人员装备和训练,形成战斗力就可以拉上前线了。
但对越自卫还击战时,时间过于仓促,北方的甲种师要防苏联,不可能南下支援,导致南方二线乙种师需紧急扩编为齐装满员的甲种师,当时正值冬季征兵,大批还未完成训练的新兵直接送到战斗部队,很多人武器都不能熟练使用。
上了战场后,部分新兵打仗很勇敢,个个表示要立功,但是经验不足,不太重视个人防护,且训练相对不充分,从而产生了不小的伤亡。
用户10xxx57
“大批还未完成训练的新兵直接送到战斗部队,很多人武器都不能熟练使用”。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造谣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天高云淡
很好理解,当时当兵的人很多是农村穷苦人家,当兵至少能有顿饱饭吃,能给家里解决点团难寄回家点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