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非常喜欢看《封神榜》。 天地人之间相互厮杀,儒释道各亮本事,一时天昏地暗

絮絮叨叨的小石头 2023-10-31 08:43:13

小时候非常喜欢看《封神榜》。 天地人之间相互厮杀,儒释道各亮本事,一时天昏地暗,热闹非凡。具体的战斗经历是无法记得清楚了,只是最终封神的却是钓鱼出身的姜太公。 想那纣王帝辛也是文武全才之辈,文韬武略并不在文武双王之下,特别是其武力值远远超出武王,更别提文王,周公以及姜尚这些为后世传送的英雄。即使如史书所言一样的荒淫骄奢,失去大众民心,也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 这也是为什么周文王并不轻言伐纣的原因,7年被困羑里的经历,使他认识道帝辛并非众生所言的芸芸之辈,这也是周武王会盟于孟津各路诸侯,之后解散的原因。 商末王朝的肌体既已腐败,似乎又一触即倒之势,叔父比干被刨心,萁子避祸朝鲜,兄长微子出走,亲人离散,君臣离心,后世将全部责难都抛给了纣王,而妲己成了主要的替罪羊。 历史永远是以成败论英雄,跟花柳巷的风花雪月有异曲同工之妙。既然纣王是个失败者,那么所有的罪责让失败者承担就再合适不过了,按现代人的说法,那就再政治正确不过了。因此,即使纣王雄心壮志,文韬武略,只是因为失败了,所以,失去了光彩夺目的形象。 想起了西楚霸王项羽和对手汉朝开国皇帝刘邦。 文武之于纣王,高祖之于霸王,似乎具有相似的比较特征。而周朝和汉朝,却是中国历史到今天仍然令人津津乐道的两个具有非凡影响力的朝代。与纣王相似,文武双全,武力值爆顶的西楚霸王却是最终失败的一方,而以纯粹的武力来看,周文周武和高祖刘邦,很难与帝辛和霸王相提并论,当初只不过是偏居一隅的诸侯而已。 历史上广泛的想法是周汉之所以能脱颖而出,跟民心向悖有关。可能这是其中一个说法。一般的民心还是倾向于胜利者的,民心永远飘忽不定,就如同舟和水的关系一样,舟可能是确定的,但水总是流动的,就是周文王的易,老子的万善之善,因此民心向背可能是个结果,而不是原因。 那么决定成功与失败的因素是什么呢? 秦汉这两个王朝,对中国的影响十分深远,可以说,在政治制度上,其后的两千多年,基本上继承了秦的体制;因其一统天下,也定义了地理上的中国。而汉代,则基本奠定了中国后面两千多年的文化,定义了文化上的中国。这两个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真正帝国史的开启。大国崛起,历史浩瀚,要了解中国历史,就不能不了解秦汉。最后推荐下我自己的专栏《秦汉帝国:受命于天》,想深入了解秦汉的朋友不要错过↓↓↓

0 阅读:31
絮絮叨叨的小石头

絮絮叨叨的小石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