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罗荣桓逝世,播音员误称罗瑞卿,致命失误如何弥补? 1963年12月的一个夜晚,中央广播电台播音室里,一位青年男子正紧握双拳,神情凝重地准备播报一则重要新闻。这是他工作以来遇到的最关键的时刻,稍有疏忽都可能酿成大错。 “下面播报中央通知,我军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十大元帅之一的罗瑞卿同志,不幸因病于今天去世......”当“瑞卿”二字从嘴里冒出的瞬间,这名青年便知道自己犯下了巨大的错误。 这原本应该是播报开国元帅罗荣桓逝世的重要讣告,然而在紧张中,他却把“荣桓”误读成了“瑞卿”。电台立即收到了密集的来电询问,领导也马上来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一时间,这名青年播音员方明满头冷汗,内心充满了自责与悔恨。 其实,罗荣桓与罗瑞卿两位开国元帅,感情非常深厚,可以说是生死之交。 在红军时期,正是罗荣桓与罗瑞卿maxsize地支持,毛主席才得以在党内获得领导地位。 罗瑞卿后来在战役中负重伤,罗荣桓得知后悲痛欲绝,怒吼要为其报仇。二人并肩战斗,共同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如今,伟大的罗荣桓元帅突然离世,这对罗瑞卿的打击可以想象。然而,当这件错误被禀报给罗瑞卿时,这位老前辈还是宽容地表示,同志们不要自责,年轻人难免会有失误,希望他们认真汲取教训,再接再厉。 方明为自己的失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也获得了宝贵的人生熔炉。这一次痛彻心扉的教训,让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以完美的工作回报组织和人民的信任。在老前辈的指导帮助下,方明不断学习新知识,练就过硬技能。曾经的失误,成了他最好的启示。 多年以后,当需要传递周总理逝世或其他重大新闻时,成熟稳重的方明已然成为组织最信任的播音人选。 哪怕内心千头万绪,他也能控制好情绪,用标准流畅的播音完成历史任务。 1984年的国庆阅兵式上,方明与同事一起完成了两个多小时的现场转播,精准传达每一个词语,展现出民族播音人的高水准。此时的他,已经是后辈学习的楷模。方明没有因为一时失误而气馁,而是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在播音事业上不断追求新的高度。在担任中央播音部主任后,他着眼于从整体上提升我国播音艺术,推动了多项改革创新。 方明代表了他那个年代节目工作者的数据专业、敬业精神。在大时代的洪流中,他们不忘初心,坚守本分,以执着的态度追求事业的价值与意义。正是这种精神的传承,成就了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