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嘉祐四友:北宋的四位大臣,你都知道吗?

嘉祐四友是北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年)形成的文人群体,由王安石、司马光、吕公著、韩维四人组成。据宋徐度《却扫

嘉祐四友是北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年)形成的文人群体,由王安石、司马光、吕公著、韩维四人组成。据宋徐度《却扫编》记载,四人同在朝廷任职期间常聚于僧坊谈宴,时人故以此称之。不过,伴随着王安石变法,嘉祐四友也因此分道扬镳。

一、王安石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中进士,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成绩显著。宋仁宗末年,王安石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变革,但未被采纳。当然,对于致力于变法的王安石,是不会轻易放弃的。

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获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主持变法,陆续制定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次年,王安石官拜宰相,从而大力推行变法,并积极促成熙河开边。

不过,新法实施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导致反对者声势颇大,且变法派内部也出现分裂。至于嘉祐四友中的司马光,更是站到了王安石的对立面。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被罢相。元祐元年(1086年),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王安石去世后,北宋朝廷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二、司马光

司马光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中进士甲科,先后任谏议大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等职。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撰成《通志》八卷,上呈宋英宗,颇受重视。熙宁初年,司马光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

但是,宋神宗非常相信王安石,并没有听从司马光的建议,并授他为枢密副使,司马光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

宋哲宗即位后,召司马光回朝,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值得注意的是,司马光非常排斥王安石的变法内容,也即他立即废止了新法。不过,司马光在为相八个月后,于元祐元年(1086年)病逝,享年六十八岁。获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三、吕公著

吕公著出身东莱吕氏。早年因恩荫补任奉礼郎,并进士及第,召试馆职,未赴任。出为颍州通判,累官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即位,吕公著因劝阻宋神宗罢免司马光未果,便坚请罢知通进银台司之职,后知开封府,又拜御史中丞。虽然都是嘉祐四友,但是,吕公著和王安石也是立场不一致。

熙宁三年(1070年),吕公著因反对新法而出知颍州。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吕公著获召入朝,旋即拜尚书右丞。次年进拜门下侍郞,又进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司马光同心辅政,变更熙宁新法。因此,吕公著和司马光是同一立场的。

司马光去世后,吕公著继续执掌朝政。元祐三年(1088年),吕公著恳辞相位,升任司空,时人称吕氏之荣,次年逝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太师、申国公,谥号“正献”,宋哲宗亲题其碑首为“纯诚厚德”。

四、韩维

韩维以父荫为将作监主簿。至和二年(1055年),富弼安抚河东,辟韩维为幕府。宋神宗即位,韩维知汝州。数月后,召兼侍讲、判太常寺。熙宁二年(1069年),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终宋神宗一朝,韩维因与王安石观念不合,屡放外任,历知襄州、河阳、许州。

元祐七年(1092年),韩维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四年(1097年),降授左朝议大夫致仕。不久,又贬谪为崇信军节度副使,在均州安置。元符元年(1098年),恢复以左朝议大夫之职致仕。同年,韩维卒于颍昌府宅第,享年八十二岁。对此,在笔者看来,和以上几位比起来,韩维的仕途更加坎坷,最终的官职和成就也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