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饮食根在水里。
先民插竹为“沪”捕蟹,夕阳下的蟹簖成了“闸”,大闸蟹这名字就这么喊开了。
北宋时三泖的泖蟹已入谱,张志和笔下“松江蟹舍”早记下这口鲜。
1843年开埠后,码头工人的咸肉豆腐汤熬出了名堂。
老正兴从饭摊做起,炒百叶肉丝喂饱车夫;德兴馆的血汤暖了苦力的胃。
川沙农家菜撞见徽粤技法,浓油赤酱的本帮味就定了调,
就像红烧鮰鱼的自来芡,熬着熬着就稠了。
过年必端老八样,扣三丝细如发丝,走油肉颤巍巍的。
龙潭酒酿蒸圆子,甜香能漫半条弄堂。
伏天庄行的白切羊肉配烧酒,贺年羹一锅烩尽年节余味。
烟火里藏着的,都是日子熬出的真滋味。
今天,跟诸位聊聊沪派十大糕点……
是上海崇明岛千年非遗美食,南宋起便有“有钱没钱,蒸糕过年”的民谚。
其诞生于岛民农耕文明,糯米粳米按7:3配比,掺红枣、核桃蒸制,寓意“步步高升”。
《崇明县志》载元旦“啖年糕”,明清时更成婚嫁、乔迁、寿宴必备吉物。
松糕冷吃绵软,硬糕热蒸更香,或拌酒酿成甜汤。
最传统做法需土灶大蒸笼,粉料过筛后分层铺料,蒸时需控火候,出炉趁热压实。
如今年轻人创新馅料,
但老味道始终是江海风土的“胃”情密码,
糯而不黏,甜而不腻,一口咬下,便是岛居生活的魂。
是上海松江叶榭镇的特色小吃,
始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由施隆茂创制。
昔日船民聚集,需便捷点心,遂以粳米糯米按9:1比例配制,
经浸米、磨粉、筛粉、蒸制等十六道古法工序制成,2011年列上海市非遗。
糕体松软香甜,米香浓郁,久置不馊。
方糕嵌豆沙枣仁,素糕雪白细腻,桂花糕添薄荷清冽,
咬下时软糯不粘牙,甜而不腻,恰似“天然去雕饰”的米香本味。
源自上海七宝寺,宋代范仲淹贫寒时,
同窗石海卿仿其冻粥法创“白软糕”相赠,后演变为寓意“高升”的方糕。
其外皮糯而不粘,内馅含豆沙、枣泥、芝麻等,甜度恰到好处,
经磨粉、筛粉、旺火蒸制而成,保留宋代糯米裹甜馅的传统技法。
如今七宝古镇的“一品方糕”店,
手工制作血糯米、艾草、松仁核桃等口味,25-68元整块,
蒸热后软糯香甜,成为沪上糯米控必打卡的“糕霸”,
承载着千年古镇的烟火气与“年胜年”的祈愿。
上海浦东高桥镇的“千年手作魂”,
明末清初由清溪镇塌饼技艺演化而来,
1900年赵家主妇提篮叫卖,成就“一口酥化百年”的传奇。
其饼如满月,金黄面戳红印,酥皮薄如蝉翼,层叠12道不塌,
咬下时碎屑簌簌落如雪,
豆沙馅须用崇明赤豆慢熬,掺桂花增香,甜而不齁,油而不腻。
最妙在“开酥”工序,全凭老匠人双手反复叠压面团,机器无法替代,
烤制时炉温需精准控制在160-200℃,翻三次身,方得外酥内糯的绝妙平衡。
这口百年松脆,藏着上海滩的烟火气与匠人心,尝过便知何为“沪上第一酥”。
是20世纪20年代上海萝春阁、吴苑饼家创制的经典小吃,
因形似蟹壳、色如熟蟹背得名。
其精髓在“酥”字,
油酥面与酵面层层叠叠,经立式烘缸慢烤,外皮金黄酥脆,
内里松软香甜,咸馅鲜肉蟹粉、甜馅豆沙枣泥各擅胜场,
咬一口“咔嚓”作响,芝麻香混着油香直窜鼻腔。
老上海人爱它当早餐配茶,外地人寻味打卡必尝。
制作讲究酵面揉透、油酥比例精准,火候忌猛,烤至金黄方成。
这口“蟹壳”里的千层美味,藏着百年沪上烟火气,一口入魂,比螃蟹更馋人。
南宋时为韩世忠抗金所创,百姓以“定榫糕”藏纸条传破敌之策,
因“榫”谐音“胜”得名。
明代《宛署杂记》载其用于乡试宴席,寓“必定高中”之意。
其形如金银锭,红曲粉染粉身,豆沙裹心,蒸后松软如云,甜糯不黏牙,桂香暗涌。
现代上海人仍爱其“讨口彩”的吉意,
外地游客慕名打卡,尝一口便懂何为“烟火气里的胜券在握”。
然需知其糖油交融,浅尝辄止方得长久欢愉,
毕竟,胜利从不在糕里,在人心。
创制于清代,因形似海棠花得名,属江苏无锡风味,后成上海传统名点。
奉贤、七宝等地至今保留古法制作,
民国时弄堂阿婆改良工艺,使其香飘街巷,成老上海人记忆里的“甜蜜符号”。
糕体紫酱红,外皮酥脆带焦香,内里软糯绵密,豆沙馅甜而不腻,
混着红绿瓜丝、芝麻的脆爽,热食时“咔滋”一声,
糖油香裹着桂花甜在舌尖化开,最是熨帖。
制作讲究特制铁模烘烤,面浆注入七孔海棠模,填豆沙、猪油丁,撒红绿丝,
两次烘烤至糖浆渗出,方成这口“形色味”俱佳的老味道,暖胃更暖心。
源自清代鱼米之乡的糯稻智慧,2015年列非遗。
其圆筒形如木桶,直径三十厘米、厚十多厘米,杉木蒸制时浸透稻香。
糯米与粳米按比例磨粉,拌入赤豆、蜜枣、核桃,经“溲粉”“插粉”古法,
入桶蒸煮半小时,出炉软糯不黏,冷切蒸软仍鲜。
“糕”与“高”同音,寓意“节节高升”,逢年必蒸。
传承人,坚持手工筛粉、竹模定型,绝不用化学甜料。
如今切片售卖,配酒酿汤成“酒瓣糕丝”,
老上海人重阳必尝,咬一口,稻香混着枣甜,是舌尖上的百年匠心。
是上海的“糯叽叽灵魂”。
清代苏州文人顾禄《清嘉录》载其雏形,后随苏州移民南迁上海,
经百年沉淀成海派点心代表。
其妙在“糯而不黏,甜而不腻”。
糯米粉混粳米粉蒸出半透明外皮,咬开是现炒红豆沙的绵密,
撒把糖桂花,糯的韧、豆的香、桂的甜在嘴里缠成三重奏。
老字号坚持“一斤赤豆半斤糖”炒馅,日均售万条,冷吃热食皆宜。
这糕不是甜腻的糖堆子,是能嚼出生活本味的“活物”。
一口下去,甜得直白,糯得扎实,连呼吸都带着桂花香。
是苏式月饼的“顶流”,
始于1928年泰康公司广告中的“鲜肉月饼”字样,后经高桥松饼、悦来芳等老字号传承,
成为上海人中秋的“魂”。
其皮酥如蝉翼,层层叠叠裹着肥瘦三七分的猪肉馅,
咬开瞬间肉汁四溢,咸香中透着微甜,像极了上海人“浓油赤酱”的烟火气。
老字号仍用平底铁锅现烤,酥皮金黄酥脆,内馅滚烫鲜香;
上海人吃它,吃的是“排再久队也值”的仪式感,
更是“鲜掉眉毛”的市井乡愁,
这一口,比月饼更像团圆。
您瞧,这糕点里头藏的何止是糖和油?
是江海边的日子,是灶披间的烟火,是人心里那点盼头。
糕是蒸的、烤的、煎的,人却是等着的、念着的、聚着的。
咬一口吧,甜的是糕,暖的是心。
您说是不是这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