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4年1月,27岁的外卖员范某在完成平台订单后返回东莞南城英联沙塘三巷出租屋休息,次日22时被发现在屋内猝死。其家属申请工伤认定,却因“非执行订单任务期间突发疾病”被法院驳回。案件辗转多个部门拖延至今,家庭经济支柱崩塌,年迈亲人备受打击,维权之路漫长而艰难。
1. 事件回顾:订单完成后的悲剧范某自2016年起与美团平台合作商签订网约配送协议,长期接受平台算法管理及订单分配。2024年1月18日,范某在完成的订单配送后,因头痛头晕加剧返回出租屋休息。次日,他被发现死亡于屋内,警方出具的死亡证明显示死因为猝死。
2. 工伤认定之争:证据与裁决的矛盾家属提交了包括工作记录、死亡证明、平台订单截图、急救病历等13项证据,试图证明范某死亡与工作强度、平台管理疏漏相关。然而,法院以“死亡发生于非任务执行期间”为由,否定工伤认定。证据中提及的“接单记录”“病情加重自救行为”等内容,未能扭转裁决结果。
3. 家庭连锁反应:经济与情感的双重打击范某是家中独子,年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其八旬祖母因悲痛昏迷不醒,母亲病情加重,父亲为案件奔波日益憔悴。家属称,多次通过电话与信访渠道询问案情,均未得到实质回应,赔偿事宜至今悬而未决。
4. 维权困境:程序空转与证据之争案件先后经当地人社部门、法院审理,均维持非工伤结论。家属指出,平台合作商未履行健康监管义务,算法控制下的高强度接单模式与猝死存在关联,但相关证据未被采信。法律程序持续一年有余,家属陷入“申诉无门”的困境。
【结语】一条年轻生命的逝去,折射出新兴行业劳动者权益保障的灰色地带。当算法与人性碰撞,程序与正义博弈,范某的遭遇绝非个例。此案能否推动相关制度的完善?社会又该如何为这些“隐形”劳动者撑起保护伞?时间,正在给出残酷的答案。
——本文基于家属提供资料及公开信息撰写,为保护隐私,人物姓名已做化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