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没有假设,不过出于对历史的好奇,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分析。我们不妨用一种假设的方式来解读一下,其实也挺有意思的。提起三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喜欢的人物,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与周瑜如同两颗交相辉映的星辰,一个以“鞠躬尽瘁”奠定蜀汉基业,一个以“赤壁烈焰”扭转天下格局。

倘若命运的齿轮转动,让躬耕南阳的孔明投身于江东,让顾曲周郎去效忠刘备,那么三国的历史将会如何改写?我们先聊一聊诸葛亮,倘若诸葛亮效忠东吴,他将面临与蜀汉截然不同的环境。首先是战略视野的突破,诸葛亮或许不必困守“隆中对”的既定路线,可以依托长江天险和江东水军,制定更具弹性的“跨荆扬而图天下”的战略。

东吴经济基础要远胜于蜀地,诸葛亮整顿赋税、发展农耕的才能将获得更大舞台,或能缓解江东士族与孙权的矛盾。其“东和孙权”的主张本就包含对江东的理解,由他主导吴蜀联盟,或许就能避免日后吕蒙袭荆州的悲剧。
面对盘根错节的顾、陆、朱、张等几大族,缺乏本土根基的诸葛亮恐难复制在蜀汉“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的权威。还有与孙权的磨合,孙权晚年多疑,未必能像刘备一样给予绝对的信任。诸葛亮的谨慎作风,可能难敌江东本土将领的排挤。
诸葛亮虽然能帮助东吴巩固江淮、经略荆州,但想要突破曹魏的北方优势,却仍需要等待重大战略机遇。其成功上限,可能是打造一个更稳固的“南北对峙”格局。

然后再聊一聊周瑜,如果周瑜辅佐刘备,蜀汉政权可能将注入截然不同的气质。首先是军事方面,周瑜擅长大兵团作战与奇袭,若由他主持北伐,可能不会如诸葛亮般“谨守正道”,而是寻找风险更高、收益更大的战机。
周瑜“举贤任能”的理念或能打破蜀汉后期“蜀中无大将”的窘境,还能培养出更多维度的军事人才。当然,周瑜辅佐刘备还有潜在的风险,比如他与刘备集团的磨合,关羽、张飞等元老能否接受这位“空降”统帅?还有周瑜的傲气又是否与刘备的仁德相互兼容?
周瑜并非诸葛亮式的全能政治家,在内政建设、法制梳理方面肯定有所欠缺。但周瑜或许能帮蜀汉更快夺取关中,甚至再现“还于旧都”的壮举。但蜀汉脆弱的国力能否支撑其战略目的,以及联盟关系能否维持,都将是一个未知数。

最后我们抛开两人的个人能力,还要去审视三个核心问题。第一是资源禀赋的制约,蜀地先天不足,任何天才都难改“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困境;江东坐拥地利,但缺乏问鼎中原的进取决心。
第二是君臣信任的尺度,刘备与诸葛亮的“鱼水之情”堪称孤例,周瑜与孙权虽也有“总角之好”,但是到后期已经出现了裂痕。第三是时代潮流的走向,三国鼎立之后,北方在经济、人口上的绝对优势,似乎是难以逆转的。

所以我们也要看成功是什么标准,如果以“一统天下”为终极标准,二人都难以真正成功。曹魏的整体优势并非单靠军事奇才所能逆转。如果以“集团事业的最大化”来论,诸葛亮在江东的成功概率会更高。其治国才能与战略耐心,更适合将东吴的资源转化为长期竞争力。周瑜在蜀汉则可能创造辉煌胜利,也可能因一次冒险而提前葬送蜀汉国运。你们觉得会怎么样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