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伦之所以最后被嘲讽,被希特勒戏耍于股掌之间,不是因为他太幼稚,而是基于现实的最优选择,不过是希特勒最后不按常理出牌。当职业政治人物遇见非主流政治政治人物时候,职业政治人物的失败就是必然。 1938年9月,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与德国签署了著名的《慕尼黑协议》,张伯伦说,他把一代人的和平带了回来,这个当时饱受欢迎的和平协议,日后却成为他最大政治污点。可就是在一年之后,英法就对德国宣战,张伯伦对此表示只是宣称如果德国在两天内撤出波兰,英国将协助他们举行谈判。这个“威胁”恐怕希特勒都会笑出声。张伯伦给了希特勒两天时间,实际上却给了8个月时间,因为在此期间,英国一动未动,这也成为张伯伦向德国人磕头屈膝的铁证。 1940年4月,德国入侵挪威,此事引发了英国政府极度震惊,虽然最后保守党政府最终赢得了信任投票,但是张伯伦很清楚自己也该下台了,就在保守党与工党在协商的时候,消息传来,德国入侵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张伯伦不得不于1940年5月10日辞职晚,并正式推荐丘吉尔继任英国首相。 940年11月9日去世。这个名字与希特勒一样,因为共同的悲剧而沦为不同的耻辱。 应该说,如果张伯伦在提前两年去世,具体来是说在慕尼黑会议前去世,张伯伦无疑将是英国最伟大的首相,而无论谁继任首相都会去签署慕尼黑协议,包括丘吉尔,也就是说,张伯伦执行的选民 的意志,牺牲小国确保大国利益,这是大英帝国的一贯作风。 当时不仅张伯伦,整个欧洲都在歌颂和信任希特勒,希特勒在当时被各国广泛视为一位坚毅顽强、值得信赖的国家领导人。因此,1938年的张伯伦是与一位备受尊重的领导人进行谈判。张伯伦本人很难说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后来之所以饱受诟病,是因为希特勒没有按常理出牌。而当全世界发现他们被希特勒蒙蔽的时候,所有的责任自然由张伯伦去承担,他又恰恰在第二年去世,自然无人替他讲话。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张伯伦之所以最后被嘲讽,被希特勒戏耍于股掌之间,不是因为他太幼稚,而是基于现实的
国国评国际
2023-08-23 16:50:05
0
阅读:278
Albert
别小看马克龙……
微尘淡泊
张伯伦裹挟着法国在内老牌欧洲国家,大行绥靖主义,把一系列小国的领土等利益,喂给德国,希望德国吃饱了,就忘记了狩猎,就像英国整个上下院,永远无法看清楚美国犹太集团的出招逻辑一样,强权幼稚病直到今天在欧洲依然盛行!
太上老君
现在把美国,英国看的很“正义”,其实1929年的华尔街经济危机才是二战根源。美国,英国,德国是一丘之貉。
以后再说
遇到不讲武德的希特勒,没办法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张伯伦不是幼稚,他们有自己的小算盘,最终目的是战火东引,把战争引向苏联。
林格
结果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