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讲述中国古代100位著名诗人之高适》

在这里讲述中国古代100位著名诗人之:高适。公元704年,一颗诗星降落在渤海蓨,那是大唐的疆域上一片被烽火与朔风锤炼的土

在这里讲述中国古代100位著名诗人之:高适。

公元704年,一颗诗星降落在渤海蓨,那是大唐的疆域上一片被烽火与朔风锤炼的土地。高适,字达夫、仲武,这位未来将以笔锋勾勒边塞魂魄的歌者,便在这片土地上开始了他人生的起点。他的童年,活动在北方硬朗的风沙里,或许正因为如此,为他的诗篇埋下了雄浑悲壮的灵魂。

年轻的高适,是一匹渴望驰骋的骏马,眼中闪烁着建功立业的光芒。他携着书剑游历四方,足迹踏遍大江南北。然而,现实并非总是坦途,他也曾一次次在长安的朱门外感受到失意与落寞。那段岁月里,如同秋日里飘零的孤叶,他在《别韦参军》中低吟:“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那远去孤帆与迟迟匹马,正是他心中抱负与现实的遥远距离。但边塞的号角声,终究还是召唤了他。他走向辽阔的塞外,那里有他追寻功名的希望之路,更有他生命与艺术的沃壤。

在那片“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的苍凉天地,他的笔触找到了最厚重的寄托。他看见士兵们“铁衣远戍辛勤久”的艰苦,也听见帐中美人“玉箸应啼别离后”的幽怨。这一切的观察与感怀,最终凝结成他那首不朽的《燕歌行》。诗中既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的豪迈开篇,更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沉痛对比,将边塞的壮烈与军旅的复杂现实深刻描画。由此奠定了他在大唐诗坛上无可替代的边塞诗宗地位。

时光流转,他的诗名与他对时局的洞察力一同增长。他与李白、杜甫等好友的交游,是文学星空中璀璨的相遇。他们纵酒高歌,挥毫泼墨,但高适的心中,始终怀抱着那份“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坚定信念。他并非只是一个书写战争的诗人,更是一位渴望亲身参与、平定天下的士人。

人生的转折,往往在不经意间到来。安史之乱的惊涛骇浪,席卷了整个大唐王朝。在这场巨变中,高适展现了他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卓越才能。他先后出任节度使、刺史,甚至官至散骑常侍,被封为渤海县侯,达到了当时文人所能企及的政治巅峰。这“诗人之达者”的传奇,为他的人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然而,他无论身居何位,骨子里依然是那位心系苍生的诗人。他眼中的功名,始终与家国天下紧紧相连。《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东平路中遇大水》等,都是他用诗句再现民生疾苦,表达对他们苦难的同情的写照。

公元765年,这位曾以诗歌撼动人心、以功业光耀史册的诗人,在长安安然阖上了双眼。但他让我们的心间,不仅收到了“功名只向马上取”的英勇感召,还有那“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对千古乡愁的感悟。他那首《别董大》,写给挚友的热忱絮语:宛如一语成谶,写尽了他身后的况景,那就是无论时事如何变迁,于他真的是“天下谁人不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