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方反制第4天,美官员发现:中方电话打不通了

中方稀土反制措施落地第 4 天,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公开抱怨 “中方拒绝电话沟通”,美方这通抱怨的背后,藏着怎样的博弈逻辑

中方稀土反制措施落地第 4 天,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公开抱怨 “中方拒绝电话沟通”,美方这通抱怨的背后,藏着怎样的博弈逻辑?

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财政部长贝森特

根据观察者网报道,10月9日中方发布稀土新规后,10月12日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在福克斯新闻台公开表示,中方“未提前告知管制措施”,且“拒绝了美方的电话沟通请求”。

此时距中方因美方9月单边政策出台反制措施,恰好过去4天。

这场 “电话沟通” 的僵局,实则是中美经贸磋商机制被破坏后的必然结果。

回溯今年5月,中美在日内瓦举行高层会谈,一致同意建立经贸磋商机制,明确双方将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磋商,就彼此关切保持沟通。

此后短短三个月内,双方先后在伦敦、斯德哥尔摩举行会谈,不仅就暂停24%关税达成共识,还推动反制措施展期,构建起相对稳定的对话框架。

9月的马德里会谈更取得突破性进展,双方就TikTok问题达成基本框架共识,为科技领域分歧的解决提供了范本。

中美过去几个月举行了多轮经贸磋商

彼时美方曾表态,会与中方相向而行,共同落实共识,这番承诺距离如今抱怨 “不接电话” 不过一月有余。

沟通基础的崩塌,始于美方9月的突然 “变脸”。

就在马德里会谈达成共识后不久,美方无视 “避免单边措施” 的约定,于9月下旬接连出台对华限制政策:收紧对华先进半导体出口管制,试图切断中方技术获取渠道。

这种 “前脚谈合作,后脚搞打压” 的操作,直接击碎了此前四轮会谈积累的信任。

自然也让中方对美方的履约能力,产生严重质疑,这种质疑让沟通失去了存在的前提。

可以说,中方从未拒绝过基于相互尊重的理性对话,反而是美方的政策反反复复,消解了对话的意义。

特朗普经贸团队“犯起了愁”

我国商务部发言人早在5月就明确表态,中方对通过对话解决经贸关切始终持开放态度,但前提是双方坚守共识。

此次稀土反制并非突然之举,而是严格依据《出口管制法》制定,不仅明确了管制物项清单,还设置了合理过渡期,完全符合国际通行规则。

反观美方,自今年4月以来,多次对全球贸易伙伴加征所谓 “对等关税”,政策频繁修改如同儿戏,甚至因程序违法遭到国内企业起诉。

这种 “己所不欲偏施于人” 的做法,让 “沟通” 沦为美方施压的工具。

当美方自身都无法保证政策的连贯性时,却要求中方 “随时接电话”,显然违背了对等协商的基本准则。

港口贸易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在反制的同时,始终为合规沟通保留着空间。

即便出台稀土新规,商务部仍明确表示,对合法合规的出口申请会依法审批,并未针对特定国家。

这种 “原则问题不让步,沟通渠道不关闭” 的态度,与美方 “单边施压 + 事后求对话” 的逻辑形成鲜明对比。

格里尔的抱怨更像是一种策略性表态,试图将 “破坏沟通” 的帽子扣给中方。

但国际社会看得很清楚,沟通的本质是双向履约,而非单方面的诉求传递。

中国商务部

当中美在斯德哥尔摩会谈中达成关税暂停共识后,中方立即落实相关措施,而美方却在三个月后就重启打压,这种失衡的互动模式才是问题的核心。

正如中方发言人多次强调的,对话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若美方只想用沟通来迫使中方让步,忽视自身承诺,即便接通电话也无法达成任何有效共识。

在全球经贸关系高度紧密的今天,对话协商仍是解决分歧的最佳途径,但对话从来不是无条件的,它需要以信誉为基石,以共识为纽带。

美方与其纠结于 “中方是否接电话”,不如反思为何曾经顺畅的磋商机制会陷入停滞?与其抱怨中方反制的“突然”,不如审视自身单边政策是否违背了承诺?

美国总统特朗普

说到底,电话线路的畅通与否,从来不是中美经贸沟通的关键。

真正的关键,在于美方能否拿出稳定连贯的政策、坚守对等协商的原则、履行已经达成的共识。

当这些前提条件得到满足,沟通的大门自然会敞开;

而若只是将电话作为施压工具,即便反复拨打,也只会收获沉默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