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人卜弥格无疑是17世纪来华欧洲教士中最为传奇的人物之一。除了与南明王室保持有紧密联系外,他也曾将“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译为拉丁文,并潜心钻研中国动植物和传统医药等学问。在他的诸多作品中,地理研究无疑占据了重要地位。卜弥格绘制的中国地图曾有三个版本:1. 藏于巴黎海军部下属图书馆的版本,不幸于二战中失踪 2. 1988年苏富比拍卖品,之后为私人收藏 3. 梵蒂冈所藏中国图集。 其中梵蒂冈藏品已有伯希和等不少学者论述,是研究卜弥格所绘制地图最重要的依据。在图集中,他对当时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域划分、交通和物产等进行了记载。虽然在测绘方式上由于时代所限与实际情况有出入之处,但为当时西方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重要资料。
而令人惊讶的是在下个月法国的一场拍卖上有一份很可能是卜弥格绘制中国地图的残卷现世。残卷尺寸为78厘米x81厘米。有趣的是除了地图之外,残卷右侧有四幅人物图景。据拍卖行对拉丁语的解读,它们可能与崇祯生平有关。地图上的地名有中文和拉丁文转写标注,中文部分可能由他的助手完成。在得知消息后,我对比了一下残卷与梵蒂冈藏本的字迹,大致相同。虽然这幅残卷不是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但同样对中国历史,尤其是科学史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如果可以进入国内机构公藏,并电子化使得更多学者可以研究的话就更好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