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受邀参加荫馀堂20周年活动,下周出发。
几年前同一位主编老师聊天,她觉得荫馀堂已成为“文化现象”,当时公众号,抖音还不流行,我们觉得“文化现象”仅在于两国之间点对点的交流以及基于点的扩散。。。。
最近因20周年活动,我也开始留意网上的无穷无尽的“荫余堂故事”。
嗯……现在看来,这“文化现象”已经扩展为依托于“荫馀堂”这一母体的艺术创作了。
旧时,徽州人也会对事物进行“再加工”,“再创作”,其中,参与创作人数最多、加工时间最久的便是“造神运动”中的两位本土神(不仅徽州,更南方的福建更为频繁,今年希望能把福建魔幻建筑团组起来)。
但即便如此,“本土神”依旧会被批判、被打倒尔后又被翻案,在这一过程中,事实往往是发声最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