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藏在太行深处的“宋代彩塑博物馆”:山西长治崇庆寺旅游攻略火了,这座“千年古刹”成古建爱好者的“朝圣地”

“站在千佛殿内,十八尊宋代罗汉像环伺左右——有的捻眉沉思,有的执拂微笑,连衣纹褶皱里都藏着风的痕迹。导游说,这些彩塑‘比

“站在千佛殿内,十八尊宋代罗汉像环伺左右——有的捻眉沉思,有的执拂微笑,连衣纹褶皱里都藏着风的痕迹。导游说,这些彩塑‘比敦煌莫高窟的宋代造像还早30年’。”近日,广州美院雕塑系研究生小夏在社交平台发布的崇庆寺探访视频,单条播放量突破500万。这个藏在长治市长子县东南15公里的“太行古刹”,今夏游客量同比激增380%,其中古建专业学生、雕塑艺术爱好者、深度文化游游客占比超70%,被网友称为“中国宋代彩塑艺术的活标本”。

记者实地探访并结合文保专家、文旅部门解读发现,崇庆寺的走红绝非偶然——它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罕见的宋代木构与彩塑双绝范本,更因“太行古意+匠人匠心”的独特气质,让1000年前的艺术巅峰以最本真的姿态与当代人相遇。这份从“古寺里”提炼的“漫游指南”,或许能帮你读懂它的震撼。

历史密码:1000年古刹,藏着“宋代彩塑第一梯队”的艺术密码

“崇庆寺的‘魂’,在‘塑’。”长子县文保中心主任李建明介绍,崇庆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初名“圣寿寺”,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赐名“崇庆寺”。全寺最珍贵的“镇寺之宝”,是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塑造的千佛殿彩塑——18尊罗汉、2尊观音、1尊地藏,共21尊彩塑,是国内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宋代寺观彩塑群之一(仅次于晋祠圣母殿宋代彩塑),被中央美院教授钱绍武誉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巅峰之作”。

这座“千年彩塑馆”的珍贵,在于三个“不可复制”:

时代最早:千佛殿彩塑创作于北宋中期(约1080年),比晋祠圣母殿彩塑早约30年,是研究宋代雕塑“从唐的雄浑到宋的写实”演变的关键实物;

技艺最精:罗汉像高约1.8米,头身比例精准,肌肉线条流畅如真人——有的锁眉凝视(似在参禅),有的手托经卷(似在讲经),连袈裟上的“缠枝牡丹”“卷草纹”都纤毫毕现;

保存最完整:历经千年风雨、3次地震,彩塑仅局部有自然剥蚀,90%以上保留原始色彩(矿物颜料+胶矾水工艺),衣纹内的“贴金箔”痕迹仍清晰可见。

“很多人只看‘像’,却不知这些彩塑是‘宋代社会的微观切片’。”李建明指着地藏菩萨像解释:菩萨手持锡杖、托如意珠,身旁“道明和尚”与“闵公”侍立——这是宋代民间“孝道信仰”与佛教融合的实证,“连侍者的草鞋纹路,都还原了太行山农人的日常穿戴。”

玩法指南:4类游客的“崇庆寺深度漫游手册”,从看热闹到懂门道

崇庆寺的魅力在于“小而精”——占地仅2000余平方米,却浓缩了宋代建筑与雕塑的双绝。结合游客反馈,记者梳理4种特色玩法:

1. 古建研学:跟着文保专家“解码”宋式营造

推荐路线:山门→天王殿→千佛殿→大士殿→文保工坊。重点听:

文保所专家讲解“宋式木构的简约之美”:千佛殿采用“单檐歇山顶”,斗拱仅用5铺作,梁架结构“减柱造”(减少内柱),让殿内空间更开阔,“这是宋代‘尚简’美学在建筑上的体现”;

对比参观“修复现场”:看工匠用传统矿物颜料修补罗汉像的“剥落衣纹”(需提前预约,仅限工作日);

体验“彩塑临摹”:用陶泥复刻1:10的罗汉头像,学习“圆雕抓形”“衣纹处理”技巧,“原来宋塑的‘传神’,全在眼睛的高低、嘴角的弧度。”参与的学生感叹。

“带娃来上了堂‘活的雕塑课’,他现在画人物,会特意观察‘动态线’了。”太原艺考生家长张女士说。

2. 摄影创作:捕捉“宋韵泥塑”的光影魔法

最佳时段:上午9:00-10:00(薄雾未散,阳光斜照千佛殿,彩塑面部光影柔和);

黄金角度:站在千佛殿月台西侧,仰拍罗汉像群像,背景的光线透过窗棂,在地面投下菱形光斑;

创意玩法:用微距镜头拍彩塑细节——罗汉的指甲盖(雕出月牙纹)、袈裟的锁边(双线锁绣)、地藏菩萨的锡杖(莲瓣纹清晰可见)。

“上周有位摄友蹲守3小时,拍到了‘光动像醒’——山风掀起殿门,影子在罗汉像肩头流动,像在和他们低语。”本地摄影师老郭说。

3. 文化寻踪:在古村里“听见”崇庆寺故事

听老匠人口述:82岁的古建修复师王师傅会坐在山门前石凳上,讲“当年修殿时,发现梁上有北宋墨书‘元丰三年塑’”;

看民俗展演:长子县每年农历六月十九举办“崇庆寺庙会”,有上党梆子《崇庆寺传奇》、长子鼓书《罗汉护寺》,还原古人礼佛场景;

访民间记忆:寺后老槐树下,76岁村民李奶奶能说出“崇庆寺的‘崇庆’二字是宋神宗御赐”的传说——因寺内彩塑“灵验”,百姓祈雨得应,宋神宗赐名“崇庆”,“老辈人说,泥像再神,不如人心诚。”

4. 亲子体验:穿宋服做“一日小匠人”

崇庆寺是山西省首批“非遗研学基地”:

提供宋制儿童汉服租赁(含简单发饰,还原“宋代小书童”造型);

设“彩塑工坊”:跟非遗传承人学捏“小沙弥”(用陶泥+矿物颜料,可带走作纪念);

定期举办“古建测绘”活动:用专业工具测量千佛殿的柱径、斗拱尺寸,绘制简易建筑图,“孩子说,这比玩橡皮泥有意思多了!”参与家庭反馈。

实用攻略:交通、门票、避坑全指南

交通:

高铁:从太原乘高铁至长治东站(约1小时,票价80元),转乘公交102路至“长子县”站(40分钟,5元),再打车15分钟到崇庆寺(约20元);

自驾:北京→京港澳高速→二广高速→长治绕城高速→长子出口,全程约5小时;西安→包茂高速→青兰高速→长治绕城高速→长子出口,全程约6小时。景区无专用停车场,停山门前广场(免费,需步行3分钟)。

门票与开放时间:

门票40元(含讲解器);

开放时间8:30-17:30(旺季4-10月),17:00停止入场;冬季8:30-17:00(16:30停止入场)。

住宿推荐:

寺旁民宿:崇庆寺“古寺人家”(农家小院改造,标间约150元/晚,老板会做“长子炒饼”当早餐);

县城酒店:长治唯美诺锦江国际酒店(三星级,距景区40分钟车程,含早餐,标间约260元/晚)。

餐饮必尝:

长子炒饼(寺前“老周家面馆”,饼丝筋道,配肉丝、豆芽,咸香入味);

壶关羊汤(县城“老马家羊汤馆”,羊骨熬汤,配辣椒面,冬日暖身);

碗托(街头小摊,荞麦面制成,切条拌醋蒜,酸辣开胃)。

避坑提醒:

禁止触摸彩塑、木构(汗液会腐蚀颜料与榫卯),禁止使用闪光灯(加速彩绘褪色);

千佛殿地面为青砖,部分区域不平,穿防滑鞋,老人小孩需家人搀扶;

周边“古董摊”售卖的“崇庆寺旧塑件”多为仿品,建议到“长子县博物馆”选购正规文创(如彩塑盲盒、斗拱模型);

夏季紫外线强,备防晒帽、墨镜;冬季部分木柱结霜,小心慢行。

行业观察:崇庆寺走红,是“宋塑文化”的觉醒

“崇庆寺的爆火,本质是‘宋代雕塑艺术’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山西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分析,过去游客更关注“帝王陵寝”“佛教名山”,如今开始好奇“一尊泥像如何传递千年情感”——崇庆寺用21尊宋代彩塑证明,“老雕塑”里藏着最鲜活的中华美学基因。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游客中,艺术专业学生、非遗爱好者占比45%,其中不少人自发绘制彩塑线稿、制作短视频科普,“这比单纯看景更有意义。”

文保中心主任李建明透露,崇庆寺正启动“数字彩塑”工程:用3D扫描建立毫米级模型,未来游客可通过VR“放大”罗汉像,看衣纹里的“暗纹”、指尖的“指纹”;开发“彩塑拼搭”互动小程序,让年轻人在手机上体验“从泥胎到彩绘”的完整流程。“我们要让崇庆寺不仅是‘看’的地方,更是‘学’的空间,把宋塑技艺变成可传承的文化记忆。”

从北宋的晨钟暮鼓,到今天的相机快门,崇庆寺用1000年光阴证明:真正的“顶流”,从不是靠规模取胜,而是靠“艺术本身的生命力”。正如小夏在笔记结尾写的:“离开时,我摸了摸千佛殿的柱础——那些刻着莲花的石头,仍在静静讲述‘一尊泥像的千年传奇’。”

(注:文中信息综合文保部门资料、游客采访及雕塑专家解读,无商业推广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