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她:靠田汉提携走红上海滩,却狠心抛弃恩人,结局无人知晓

还记得那个"女版陈世美"的故事吗?一个民国女明星,一面是爱国进步的"红姑娘",一面是抛弃失明恋人的负心人。这矛盾的人生,

还记得那个"女版陈世美"的故事吗?一个民国女明星,一面是爱国进步的"红姑娘",一面是抛弃失明恋人的负心人。这矛盾的人生,简直比电影还戏剧化。我在北京潘家园闲逛时,偶然翻到一本破旧的民国杂志,封面上的女子眼神锐利,卷发张扬,仿佛穿越时空直视着我。书摊老板看我看得入神,突然冒出一句:"这女人啊,就像墙上的芦苇,头重脚轻,根底太浅。"我愣住了,这评价太精妙了。

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知道胡萍是谁?但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她可是上海滩的风云人物。坦白讲,她的故事让我纠结。一边是励志的奋斗史,一边是道德的污点。你说,这样的女人,到底该被记住吗?

胡萍一九一零年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个穷苦人家。那时候的女孩,大多早早嫁人,相夫教子。但她不认命。实话说,我特别佩服这一点。她从小就打工赚钱,在远东咖啡厅当女招待。本来我以为她只是为了糊口,后来发现,这姑娘有野心。她知道咖啡厅是名流聚集地,她不是在端盘子,而是在等待一个机会。

机会真的来了。田汉回乡探亲,走进了远东咖啡厅。胡萍没有像其他服务员那样低头不语,而是主动搭话。她不仅漂亮,还有文采,胆子也大。田汉一眼就看中了她,觉得这姑娘眼睛里有光。就这样,胡萍跟着田汉去了上海,命运从此改写。

到了上海,胡萍拼命学习演戏。她不想当花瓶。田汉创办了南国社,她就在那里磨练演技。老天爷赏饭吃,她很有天赋,很快就在话剧舞台站稳了脚跟。后来进军电影圈,她做了一件当时女明星很少做的事——自己写剧本,自己演。那部《姊妹的悲剧》让她被称为"作家明星"。这证明什么?证明她不仅有颜值,还有脑子。

真正让她大红大紫的是《夜半歌声》。这部电影现在看可能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可是轰动上海。金城大戏院天天满座,持续了一个多月。买票的人从南京路一直排到外滩!你能想象那种盛况吗?胡萍一夜之间成了最耀眼的明星。

更让人佩服的是她的政治立场。那时候动荡不安,很多明星明哲保身。胡萍不一样,她支持左翼电影,国民党特务威胁她,她也不退缩。她穿红装,演进步戏,唱抗日歌。大家叫她"红姑娘",那时候的她,真的让人肃然起敬。有勇气,有骨气。

人啊,就是这么复杂。在外面光鲜亮丽的胡萍,私底下却做了一件让人心寒的事。她的成功背后,站着一个叫阿唐的男人。这哥们儿是南洋华侨,家里有钱得很。为了追胡萍,他竟然放弃了学业,断了家里的经济来源。他成了胡萍的"影子",在片场端茶倒水,在家做饭洗衣,把姿态放得极低。

胡萍名气越来越大,他们的关系也变了。胡萍接触的都是名流,阿唐只会做家常菜。在胡萍眼里,阿唐变得平庸,甚至成了累赘。她想往上爬,阿唐拖了她的后腿。

悲剧在"八一三"事变后爆发。上海乱成一团,阿唐也病了,眼睛瞎了。这对他是毁灭性打击。最需要胡萍的时候,她却选择了离开。

胡萍没有带阿唐治病,趁他看不见,收拾了所有值钱的东西,一句话没留就走了。阿唐一个人在空荡荡的房间里,为了爱情背弃家庭,现在却瞎了、没钱了,还被最爱的人抛弃。绝望中,他摸索着找到电门,触电自杀。这成了胡萍一生的污点,人们叫她"女版陈世美"。

阿唐死后,胡萍也消失了。她的下落成了谜。有人说她病死了,抗战胜利前夕死在异乡,身边无人,凄凉得很。也有人说她隐居了,建国后改了名字,去了天津,过普通人的生活直到老死,把秘密带进了棺材。

最惨的说法是,她流落到重庆,被一个军阀师长强行霸占,成了外室,被软禁在郊外一个叫"老鹰崖"的地方。据说她受尽折磨,逃跑未果,最后要么自杀,要么被打死。

胡萍的一生,反差太大。出身贫寒,心气却很高;有才华,却缺德行;是爱国明星,也是负心人;赢了名声,输了良心。

书摊老板说得对,她就像墙上的芦苇,根底太浅,站不稳。现在想起胡萍,我总忍不住想:如果当初她没有抛弃阿唐,结局会不一样吗?或者,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她有没有其他选择?历史记住了她的光芒,也记住了她的罪责,但她的故事,真的只是对是那么简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