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共和国第一大将”的粟裕,有着“常胜将军”的美誉,有着极为出色的大兵团作战能力,胸怀全局、运筹帷幄、气度恢宏、多谋善断的军事才能,在解放战争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胸怀全局——把战役放在战略的高度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作为华东野战区的总指挥。在策划每一次战役之前都需要充分考虑到主观和客观情况,权衡各方利弊,不仅需要考虑到如何做才能实现战略目的,也需要考虑到每个行动所带来的影响及后果。
1947年5月,国民党出动45万大军欲对山东解放发起进攻,粟裕在与华野各级领导人经过缜密计划之后,他们决定摒弃之前“先打弱敌,后打强敌”的打法,这次直接重点先消灭国军第74师团。
这次之所以这么打,是因为粟裕考虑到,74师团是蒋介石的王牌之师,如果能够集中优势兵力将其歼灭,那将对国民党的嚣张气焰给予沉重一击,也将为全面反攻吹响号角。
1947年底,人民解放军已经进入了全面总攻的阶段。但是在数量上国军依旧占据优势。
1948年1月,中央给粟裕发出电令:要求他率领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渡江作战,目的是吸引国民党分兵回防。
粟裕接到命令后并未着急行动,而是经过仔细研究分析后,最终他总揽全局,向上峰给出了他的判断:华东野战军背靠晋、鲁、豫、山东等解放区,有着强大的后援部队嗯,比起渡江作战,如果联合中原野战军,集中优势兵力,在黄淮地区,组织几次大规模的歼灭战,将更有利于改变中原的战局。
同时,粟裕也向上峰解释了如果渡江作战不利的几个理由:其一、在进入新区作战之后,因为远离大后方,这样与群众之间的联系也就减弱了,也很难准确地把握住战机;其二、远离了后方也就没有了坚实的后盾,补给将成为一大困难,而华东野战军有着精良的装备,但是这些重型武器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之下,反而会成为累赘。如果不带这些重型武器,对国军又谈不上优势了;其三、粮食问题也会是一大麻烦,在于国军的反复拉锯战之中,可能会形成与民争食的情形,那样将极大违反了解放军以群众为中心的宗旨,也将会失去民心。中央在听取了粟裕的全盘分析之后,最终听取了他的意见。
运筹帷幄——选择好打击目标和作战地区
如何选择作战目标,是大兵团作战的基本功之一。虽然先打弱敌、后打强敌一向是解放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之一,但是如果只是拘泥于理论那便不是真正的善战者。
例如在鲁南战役之中,第26师是一支全美机械化的精良部队,第一快速纵队则是国民党与美军共同编制的一支机械化部队,都是国民党军的王牌之师。
如果按照先先打弱敌、后打强敌的作战原则,则不应该将其选为打击目标。
然而粟裕却分析道:“其一、如果能在鲁南打上一个歼灭战,那我军在今后南上或北进,将会自由的多;其次、战争正向着解放区纵向发展的方向演变,如果能将这支国民党的精锐之师全歼,那将可以打通山东和华东两大战区,为今后的大规模会战创造有利条件;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现在华东野战区可以迅速集结27个主力师团,面对26师和第一快速纵队,在人数上将占据绝对优势。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
所以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即便面对的是国民党的王牌之师,但是此时此刻打的就是精锐。
而关于战区的选择,考验的则是统筹全局的能力。
在苏中战役时,面对敌人的强攻,本可以选择诱敌深入,将战区定在解放军的腹地,然而粟裕却将战区定在了苏中解放区的前部。
粟裕分析道:“苏中解放区前部的人民群众基础非常雄厚,他们不仅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而且这里地产丰富、物资充足,补给将源源不断;华中主力部队也曾在这里有过长时间的作战,军政军民关系也都非常融洽,这也为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其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现在国民党军士气正盛,他们定会以为我们畏强而不敢战,现在我们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不避其锋芒,反而主动求战;出其不意,反而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战争不是一厢情愿,而是需要充分考虑到是否有其可能性,是否具备成熟的作战条件。
审时度势——捕捉战机和创造机会
粟裕不仅能够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之中捕捉到那微妙的战机,最为突出的是,他还能够根据双方的作战条件去创造有利于自己的战机。
他说道:“战机不是靠等待出现的,而是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的去创造的。“
1948年3月,粟裕明确提出不让3个纵队渡江,而是在长江以北歼灭敌人的战略思想。粟裕提出先拿下济南,这样就可以让徐州进入我们的包围圈,从而为今后的大规模歼灭提供有利条件。
淮海会战前夕粟裕再次提出孤立徐州的设想,截断徐州的路上退路,与他们在江北决一死战。
在淮海会战的第二天,粟裕再次向中央军委提出了以下部署:如果中原军已经击败刘汝明的部队,则马上派出主力拦截徐州之敌的退路。而运东部队解决了黄兵团之后,则与运西部队会合,共击李兵团,主力则和中原军会合,共同阻击徐蚌段,从而孤立徐州。随后,或继续歼灭黄维兵团,或者打徐州之外的孙元良兵团,或者直接攻打徐州,根据情况再做定论。
淮海会战的第三天,粟裕再次向中央军委提出:将敌军主力在徐州就地歼灭。中央军委也回电复议了粟裕的想法。
在粟裕和中央军委的通力谋划之下,成功地实现了歼敌主力于江北的战略意图。
气度宏伟——在困难局面下扭转战局
1947年9月,解放军在鲁西一带的情况颇为被动。华东野战军配合刘邓大军,总共派出5个纵队向鲁南和泰安发起攻击,但是由于脱离了大本营,补给变得异常的困难。加上连续的阴雨天气,部队行动起来也非常的不便。
而敌军的5个整编师以及8个旅不断地进行骚扰。天上有轰炸机,地下有机关枪,局面非常的不利。
此时的粟裕也是非常的着急,然而他并没有失去理智,而是主动地分析了当前的局势。最终他决定集中兵力先消灭敌军的第57师。
他对将士们说道:“只有一鼓作气打一个漂亮的胜仗,才能扭转当前的局势;只有打,我们才能够得到整顿和休息的时间;只有打我们才能和刘邓大军联合起来;只要打下来了,在鲁西的根据地我们就可以建立起来。”在统一了各级建设的思想之后,发动了著名的沙土集战役,经此一役,一举打开了在鲁西的局面。
这就是在困难局面下注意展现出的恢宏气度,能够将众将士团结在一起。
后面粟裕也总结到:“打得赢就打,不赢就走。关键是如何处理好:打和走的关系就非常之重要。通过打好一个胜仗,先把敌人的一路给打掉,他们就不敢再那么冒进,那么要打还是要走,主动权将掌握在我们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