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29岁的矢野浩二怀揣演员梦独闯中国。初来乍到,语言不通、文化隔阂令他屡屡碰壁,甚至因试镜忘词被导演呵斥。但他以笨拙却真挚的方式融入:凌晨四点起床背台词、向胡同老人学方言、观察市井生活细节。2000年,他凭借《小兵张嘎》中的“斋藤军官”一角崭露头角,此后在《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等剧中塑造了37个日本军官形象,被观众称为“鬼子专业户”。然而戏外,他扎根中国成家立业——娶重庆妻子、让女儿入读本地小学,家中餐桌摆着火锅与刺身,用行动诠释“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

矢野浩二从未止步于演员身份,更致力于成为中日友好的桥梁:
综艺破圈:2008年加入《天天向上》,幽默真诚的主持风格打破观众对“反派专业户”的刻板印象;
公益践行:2020年疫情捐赠13万只口罩,2022年重庆山火救援捐赠500件绣着“雄起”的防火服;
文化深耕:2023年发起“中日青年文化交流营”,带日本学生赴延安、井冈山体验历史;协助拍摄纪录片《寻找丢失的记忆》,促成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与加害者后代的握手,创日本NHK收视纪录。他提出:“文化交流要像揉面团,把不同记忆与价值观揉进同一个未来”,也因此成为首位获“中华文化传播使者”称号的外籍人士。

2025年11月18日,在中日关系敏感期(中国发布赴日旅行提醒、日本首相涉台错误言论发酵之际),矢野浩二发文:“中国是让我重新认识‘家’的地方……永远支持一个中国。”同日,日本歌手美依礼芽同步声援,称中国为“第二个故乡”。这一表态引发全网热议:
民意反响:微博话题#矢野浩二永远支持一个中国#阅读量破3亿,网友赞其“用25年行动证明真心”;
立场重量:作为首个在敏感期公开表态的外籍艺人,他坦言曾因中日摩擦遭威胁,但中国粉丝举着“浩二别怕”灯牌的守护让他坚定选择“逆流而上”;
深层意义:北京外国语教授周永生评价:“当一个人把异国的伤痛当作自己的伤痛时,便是最深刻的文化融合。”

矢野浩二的故事揭示民间外交的核心逻辑:
时间沉淀真心:25年深耕中国,从演员到导演再到公益人,多重身份积累的信任远超口号;
行动超越血缘:让女儿入中国籍、用中文名“浩歌”、推广汉服书法,生活融入才是最高级认同;
勇气源于共情:他直言“中国粉丝的辣椒酱与灯牌,让我读懂患难与共”,印证真诚终将消解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