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只谈了3天,哈马斯就作出一个原则性让步?他们受到四大压力

10 月 9 日,埃及开罗签署的停火协议打破了持续两年的僵局 —— 哈马斯同意在 10 月 14 日前释放全部以色列人质

10 月 9 日,埃及开罗签署的停火协议打破了持续两年的僵局 —— 哈马斯同意在 10 月 14 日前释放全部以色列人质,而以色列仅承诺 "逐步撤军",这与哈马斯此前 "先撤军、后人质" 的铁律形成鲜明反差。短短 72 小时内实现的原则性让步,实则是多重压力叠加下的必然选择。

一、军事困局:失守的加沙与残存的据点

以色列军事行动的持续升级构成最直接的压迫。自 8 月 "基甸战车 2" 作战计划启动以来,以军逐步推进对加沙城的全面接管,截至协议签署时仍控制着 53% 的加沙区域,哈马斯武装被压缩至少数城区据点。据接近谈判的消息人士透露,哈马斯在会谈中已无法回避 "补给线基本断绝" 的现实,其核心诉求从 "全面撤军" 退守至 "撤离加沙城",足见军事压力对谈判立场的直接塑造。内塔尼亚胡政府此前多次强调 "不完成目标绝不撤军",更让哈马斯意识到拖延谈判的军事代价。

二、政治筹码:特朗普方案的软硬双重推力

美国的介入成为破局关键变量。特朗普政府推出的 "20 点计划" 虽未明确以军全面撤军时间表,却通过 "72 小时人质释放窗口" 等刚性条款框定谈判节奏。这位曾下令空袭伊朗地下核设施的总统,在 10 月 7 日直言 "未来 48 小时至关重要",其强硬姿态让哈马斯清楚知晓拒绝协议的风险。更关键的是,美国与以色列的特殊协作关系 ——8 月以来内塔尼亚胡三次访美协调战略 —— 让哈马斯利用国际舆论施压以军的策略彻底失效。

三、盟友转向:阿拉伯世界的立场松动

传统支持网络的弱化成为压垮骆驼的重要砝码。作为长期调解方的埃及与卡塔尔,此次明确对哈马斯 "原则上同意" 特朗普方案表示欢迎,并主动协调落实细节,显示出阿拉伯国家对停火的迫切期待。尽管阿盟仍谴责以色列的占领企图,但在人质问题上,多数穆斯林国家已形成 "释放人质优先" 的共识。哈马斯若继续坚持原有立场,将面临失去区域盟友外交支持与物资援助的风险。

四、舆论转向:人质问题的道德困境

全球舆论的微妙变化构成无形压力。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明确对哈马斯释放人质的表态表示 "备受鼓舞",英、法、德等国均认可当前协议是 "重要进展"。更值得关注的是,国际社会对 "人质问题拖延两年" 的批评声浪持续高涨,不少国家认为哈马斯将民众安危作为谈判筹码的做法损害了其道义立场。在特朗普方案获得多国支持的背景下,哈马斯若持续抵制,将陷入 "阻碍和平" 的舆论困境。

从军事困守到外交孤立,从政治施压到舆论转向,四重压力的叠加让哈马斯的谈判空间被急剧压缩。正如其首席谈判代表哈利勒・哈亚所言,此次妥协是 "为实现停火进行的负责任谈判"—— 这既是无奈之举,也是在现实夹缝中争取喘息的战略选择。